第3课《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5 22:0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八年级上
统编教材第3课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飞天”凌空》是统编教材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要求学生阅读新闻作品,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捕捉新闻线索,学习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本课是一篇新闻特写,学生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对消息的相关知识有了了解,对于特写相对来讲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新闻特写展开学习,并能对这种新闻题材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学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有第一课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消息这一体裁并不陌生。因而,在教学时,从消息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新闻的学习与探究。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明确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了解内容,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教学难点:理清新闻特写的新闻要素,理解其新闻价值。
教具: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朗读法
学法:任务驱动法、探究学习法、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设计:
1、从消息
的相关练习入手,引出题目。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新闻特写与消息的不同之处。
3、小组展开讨论,探究学习文章优美生动的语句,感受运动之美。
4、小结,拓展延伸。
具体如下:
一.导语设计,创设有利的教学氛围
(幻灯片)导入:从一则新闻的内容概括说起,引出课文课题。(板书课题)
(
为下面的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学校于9月20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了6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古诗词诵读比赛

6名获奖者
胜出
)
提问:从这则新闻中,你发现新闻的要素有哪些?
——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导入:请大家朗读第三课,说说这篇文章与我们学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以消息的练习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二.朗读课文,布置任务,确立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2.梳理信息。
(1)本文讲述了什么事?你从这则新闻中了解了什么事?
(2)这篇文章和前两课有什么不同之处?
(3)从这篇文章中,您认为新闻特写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展开讨论,言之成理即可予以肯定。
3.明确: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2)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3)两篇文章相同点:都简要而且迅速地报道了新闻事实。
不同点:前两课都报道了新闻的全过程,而本文只抓住了吕伟夺得10米跳台冠军的精彩瞬间,详细描述了她的跳水动作,语言优美,画面感强。
4.梳理本文结构:
——言之成理即可予以肯定。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5.题目的特点:“飞天”原来是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这里指吕伟,这里比喻他的跳水动作如同飞天漫天飞舞。标题表现了吕伟跳水动作的轻盈、流畅,标题生动,引人入胜。
5.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不同:
——讨论:具体见书上相关知识。
——新闻特写特点:新闻特写对新闻要素一笔带过,以表现“如何”为主,集中笔力写一个瞬间。(1)落笔集中,突出一点;(2)细致描绘,真切再现;(3)语言生动,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完成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导入背景,激发兴趣: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合作探究,欣赏语言:
(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2)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3).第四段整段。
——讨论,明确:
(1)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2)运用“舒”“举”“蹬”“飞”等一系列动词,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吕伟入水的动作比喻成轻盈笔直的箭,并用“悄然不惊”形容水花,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
文中写了跳水姑娘本人的跳水动作之外,还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外国记者的赞叹
——写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
——写印度观众的惊讶
这些侧面描写,衬托运动员动作的完美,同时也将整个特写也推向了高潮,同时,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凸显出来。
小结: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欣赏特写的内容。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写法:
——学生言之成理,结合课文有分析即可。
如:(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
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2)动静穿插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
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
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2.拓展延伸:新闻特写理解练习《“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3.如何写好一篇新闻特写?
——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
眼,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肖像摄下来,要把主要人物的行动摄下来,要把能深化主题的细节摄下来,要把现场的景物摄下来。
耳,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要把其他人物的有意义的话录下来,要把现场物体发出的声音录下来。
鼻,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气味是否正常,若不正常,要尽可能地感受出是个什么气味;要呼一呼空气中氧的含量是否正常,若不正常,也要尽可能地体验出是个什么感觉。
口,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舌头去舔一舔,或把东西放进口里嚼一嚼,看是什么味道,是甜,是咸,是苦,是辣,还是酸。
身,也不能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要感受现场的风向、风力。对有关东西,还要用手掂一掂,提一提,拉一拉,推一推,抱一抱;还要用肩背一背,挑一挑,以感受东西的轻重。对于有关路程,还要迈开双腿去丈量一下,看有多远。
作业处理:选择运动会一个场面或一个人,写作新闻特写。
板书设计:
“飞天”凌空
准备————起跳—————腾空————如水
静中之动
动中之静
动作之快
动静结合
沉静自若
酷似飞天
从容不迫
轻盈笔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