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列夫·托尔斯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髭(zī)
尴尬(ɡānɡà)
粗劣(lüè)
两颊(jiá)
B.侏儒(zhū)
粗糙(zào)
甲胄(wèi)
纠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敦实(dūn)
颔首(hàn)
锃亮(zèng)
长髯(rá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平庸
粗制滥造 浑身解数 猝不及防
B.粗鄙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诚惶诚恐
C.笼罩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广袤无垠
D.禁锢
小巧玲珑
麻木不人
黯然失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举办博览会。
B.我们能否读懂《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关键在于我们对托尔斯泰有深入的了解。
C.不管天气条件恶劣,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学会读书,不仅需要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这种方法会让你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
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②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作者,想想他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③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
④合上书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⑤你也要锻炼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思想用更适合你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出来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就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5.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是什么?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现了老哑巴怎样的情感?
6.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7.第②⑥⑦段都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8.结合文章内容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为什么说老哑巴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教师详解详析
1.[解析]
D A项,“劣”应读“liè”;B项,“糙”应读“cāo”,“胄”应读“zhòu”;C项,“垠”应读“yín”。
2.[解析]
D “麻木不人”应为“麻木不仁”。
3.[解析]
D A项,成分残缺,可删去“使得”;B项,两面对一面,可在“对托尔斯泰”前面加上“是否”;C项,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应将“不管”改为“尽管”。
4.[解析]
A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这是一个议论语段,语段的中心是“读书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所给的五个句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设想自己是作者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二是整理思维框架,画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全书内容;三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出来。排序时把握住这样的思路即可得出答案。
5.[解析]
(1)题考查分析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可知,此处的“积雪”不只是自然界的积雪,也指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积雪”。(2)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可根据句子中“温柔”一词,可知老哑巴对美的热爱和对爱的渴望。
[答案]
(1)自然界的积雪;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
6.[解析]
“春天”一词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老哑巴心中对爱、美、平等和温暖的追求。
[答案]
①自然界的春天;②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③有平等的生活权利;④有尊严的生存地位。
7.①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相呼应;②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
8.示例:因为老哑巴生活在一个人性冷漠的地方,社会地位低,不被人尊重,这句话隐含着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同时,这句话还有另一层意思:如果我们给予这样的人以理解和同情,或许他也能在春天唱歌。(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