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诗词五首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布置作业
目录
第柒节
板书设计
第陆节
拓展延伸
第伍节
课堂小结
第肆节
深入探究
第叁节
整体感知
第贰节
新课导入
第壹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诗词五首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再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诗词文化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还发展出不少的流派,今天我们将学习五首诗词,去感受每首诗的精彩。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了解古诗及相关的知识;
2.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十个艺术特色;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其隐逸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政治上的纷乱使文人变得勇敢又怯懦起来,进而导致了思想文化上的种种变更。二、儒家一统天下的格局随着东汉的灭亡而告结束,原来被视为异端的学说纷纷奋起,中国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时代"和人格的"自醒"时代。但是政治上的残酷争夺又使玄学风靡朝野,隐逸之风大盛,魏晋文人只能以一种主体精神上的消极意识强调自我。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陶渊明走向田园,走向归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登高》等。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李清照前期生活美满,夫妻琴瑟和鸣,词中多为爱情的歌颂,离别相思与伤春悲秋的叹息虽时有流露,但情调仍是欢快的,风格是爽朗的。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经历了靖康之乱,她举家南逃,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早期明快、爽朗的情调已经消失,而代之以浓厚的感伤情绪。
本词作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饮酒》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一、根据节奏,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深入探究——《饮酒》(其五)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二、诗歌简译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你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漫步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这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精讲赏析
1.划分层次
本诗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试着分析诗人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归隐田园后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得以恬静的生活,恬淡的心境。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5.“见”字可否改为“望”字?请试着分析。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6.结合全诗,分析“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所指为何。
“真意”是指可以采菊赏景的自然之趣和“无车马喧”的归隐田园的人生真谛。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四、情感体会
1.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春望》
一、诗文赏析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二、诗歌赏析
1.全诗写了哪些画面,请结合诗句描绘
全诗先写了山河依旧,国破城荒,草木杂乱的破败景象;其次诗人借花流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眼见国破无能为力的哀痛;最后,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期盼着家书,遥遥无望。青丝变白发,白头搔更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忧国忧家的人物形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文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一、诗文简译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雁门太守行》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雁门太守行》
二、诗词赏析
1.指出诗中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将士所披金甲金光闪闪,极尽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及形势。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雁门太守行》
2.分析本诗第三、四两句的描写角度。
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雁门太守行》
叁
3.试分析最后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点明主旨。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赤壁》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一、诗文简译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赤壁》
二、诗词赏析
1.诗人以沉沙中的“折戟”写起,有什么目的?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赤壁》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观和思想感情?
诗人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赤壁》
3.你怎么看待诗人以二乔的命运为关注点写诗的?
诗人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渔家傲》
一、诗文简译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渔家傲》
二、诗文赏析
1.词的上半阙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具体的词句分析)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渔家傲》
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要作何理解?
这里词人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的。梦里的天帝慈祥和蔼,关心子民。现实中的皇帝却把黎民百姓置于水火之中,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也一样,于水火之中,漂泊无依,受尽苦楚,她只能将渴望寄托在幻想之中,所以塑造了这样一位和蔼,关心百姓疾苦的天帝,借以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渔家傲》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了几层意思?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一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二是无奈于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渔家傲》
4.分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表达效果
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要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饮酒》一诗作为田园诗的代表作,陶渊明利用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手法,写出厌倦官场,归隐山林的自由和惬意。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因其超脱的意境备受推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杜甫历来以忧国忧民著称,在本诗中,通过一个“望”字,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雁门太守行》作为一篇极具代表性的边塞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在展现战争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赤壁》作为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咏史诗,其通过一把沉沙中的折戟开篇,回忆赤壁之战,感叹东风之便的天时地利之时,更希望统治者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同时暗自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渴望得到重用的感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渔家傲》是本课中唯一的一篇词,也是本课中唯一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大胆使用浪漫主义的写法,把真实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关心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愿望。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古诗积累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心远地自偏
采菊见南山
内心恬淡
归隐田园
淡泊名利
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
内心愉悦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春
望
所望
所感
国破
草木深
忧国思亲
花溅泪
鸟惊心
所盼
家书
国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首联
颔联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建功立业
保家卫国
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尾联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颈联
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赤
壁
兴感之由
沉沙折戟
前朝之物
抑郁不平
借史讽今
感慨之意
若无东风便
铜雀锁二乔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家傲
梦中见闻
海天相接
瑰奇雄伟
渴望幸福追求光明
理想抱负
辛苦求索
未见光明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背诵五首古诗。
2.课后搜集你感兴趣的古诗,并小组交流。
3.如果你是本课的五位诗人,此情此景之下,你有何想法。请你发挥想象,改写其中某一首诗。不少于300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