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第二课时 课件(1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第二课时 课件(10张PPT)+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9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7 14:47:45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到作者到仙台的原因。那么藤野先生具体有哪些高贵品质能让鲁迅先生终生难忘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藤野先生》。
5.藤野先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感知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说说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件似乎与藤野先生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写?
感知人物形象
弃医从文
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些情感通过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些语言或运用反语,辛辣讽刺;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请小组合作,找出相关句子,细细品读。
感知人物形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可以看出作者为了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从多个角度选择了典型事件,描写的时候详略得当,希望我们在写作中借鉴这种写法。
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可以看出作者为了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从多个角度选择了典型事件,描写的时候详略得当,希望我们在写作中借鉴这种写法。
 鲁迅逝世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藤野先生看,藤野先生这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藤野先生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可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思念之情是多么的深切啊!附件1:
瓯海区实验中学

年级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章节)
藤野先生(第2课时)
上课时间
课时情况:共
2
课时
主备人:
黄莉莎
审核人:
二次备课人:
【课
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课文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学习目标】
1.品味重点句子的含义,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揣摩鲁迅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变化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
重点研读、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
【教学难点】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课前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了作者到仙台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
二、研读事例,感受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说说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哪些事情?
初到仙台受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件似乎与藤野先生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写?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
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这就是本文暗藏的另一条线索,作者的爱国之情,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三、研读关键语段,理解文意,欣赏鲁迅的语言风格。
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些情感通过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些语言或运用反语,辛辣讽刺;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请小组合作,找出相关句子,细细品读。
明确: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2)“实在标致极了”
明确: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白,缺乏讽刺意味。
(3)大概是物以稀为罢。我到仙台也受这样的优待。
明确:“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的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吻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明确: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达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日本人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下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受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四.结合作者情感变化,再次体会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从以上的品读,得知当时的鲁迅饱含着爱国之情。他的心情在了解了一些历史背景之后更能深刻体会。
出示背景: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日本人当时十分歧视中国人,鲁迅当时在日本也会经常受到“另眼相看”,但是那个情况下藤野先生是怎样的呢?
明确:藤野先生不但没有歧视鲁迅,反而处处关照鲁迅,甚至直到鲁迅去世还对鲁迅充满敬慕。藤野先生在那种情况下对鲁迅没有任何民族偏见,这种十分品质值得敬佩。所以鲁迅称他是出示(课文37段,生齐读)。
这样的老师怎么不值得人敬佩与怀念!
四、课堂小结
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是对作者过往人生的点亮,更是作者面对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
【课堂板书】
5.藤野先生
                   鲁迅
初到仙台受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