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教学课件
唐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作为传情达意的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品味古人的诗情画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律诗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5.
通过朗读、背诵、赏析、创新、写作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野望》作家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仁隐逸田园之趣,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酌》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野望》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这首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黄鹤楼》作家简介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代表作有《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难》等。崔颢的诗作风格分期比较明显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得雄浑奔放。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黄鹤楼》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使至塞上》作家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请,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又因其常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诗著称,多咏山水田园,体物精细,状写传神。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使至塞上》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
(中华书局1997年版)。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出使凉州时所作。当时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渡荆门送别》作家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钱塘湖春行》作家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代表作品:《赋得古草原送别》、《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白牡丹》、《问刘十九》、《宫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gāo
xǐ
yǐ
qī
qī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东
皋
徙
倚
读准节奏和字音。
huī
落
晖
萋
萋
sài
dān
yān
塞
上
单
车
yán
居
延
燕
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
徘徊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比喻隐居不仕
野望
王绩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慰问边关守军
借指诗人的使者身份
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
烽烟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往
辽远无际的原野
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喜爱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刚刚齐平
慢慢地
刚刚
盖住
游玩不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古诗翻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深入探究
东皋
薄暮
望,徙倚欲何依。
点明地点
点明时间
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深入探究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深入探究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深入探究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深入探究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深入探究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深入探究
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使至塞上》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深入探究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深入探究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试归纳《使至塞上》的主旨。
深入探究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深入探究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深入探究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渡荆门送别》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深入探究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从尾联来看,《渡荆门送别》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深入探究
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反而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找出《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深入探究
①“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②“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④“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深入探究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深入探究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深入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
堂
小
结
第四节
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唐诗作为我们的国粹,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用诗歌这种优美的文学样式来表情达意,描写景物,你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
展
延
伸
第五节
拓展延伸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再来看一首词,再次品味边塞诗的阳刚之美。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
野望
首联——心情彷徨
颔联——背景静谧
尾联——追怀古贤
板书设计
颈联——田园气氛
孤独无依
前途渺茫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黄鹤楼
首联——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黄鹤楼
颔联——感慨仙人已逝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使至塞上
首联——出使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颔联——边塞风光和出使的心情
尾联——紧张的战斗生活
板书设计
颈联——日落时雄浑壮阔的景色
奇特壮美的风光
抑郁孤寂的心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渡荆门送别
首联——交代旅程叙事渡荆门送别
颔联——山光水色
尾联——思念故乡—抒情
板书设计
颈联——月影云霞
赞美壮美河山
抒发思乡之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钱塘湖春行
起点——孤山寺以北、贾亭以西
所见之景
终点——白沙堤
板书设计
对西湖春天的热爱
云水争春意
莺燕争春光
花草竞春荣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
置
作
业
第七节
布置作业——当堂作业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
要求:
1.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2.100字以内。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