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说课稿
紫苑中学
陈丽华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州园林》。
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依托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学情,本课教学我按照宏观看篇、中观看段、微观看句的思路。今天的说课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依据、教学重难点及依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拓展延伸、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选自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9课,第四单元入选4篇说明文,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昆虫的习性与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则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总体目标与内容”
2写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第四学段对有如下具体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把握文意和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而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苏州园林》作为一篇经典的说明文,他不仅具有事物性说明文的共性,他还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之美,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因此阅读这一篇说明文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还应该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语文要素要求如下: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写的序。叶老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说明文的魅力,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二、说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一篇教读课《中国石拱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也已经知道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原因,如何在具体语境中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美而精准的语言等知识点,依然需要老师引领。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课标、编者意图、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轩榭、嶙峋、丘壑”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抓住中心句梳理文脉,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与结构之美;品读文中蕴含的诗情画意,体味作者朴素雅洁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清说明顺序、体会结构之美。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雅洁语言中蕴含的诗情画意。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问答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二)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元代谭维则有诗“鸟啼花落水东西,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城市里”的“万山”指的是苏州园林之一的狮子山。今天,让我们我们一起走近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欣赏更多的园林美景。
展示园林图片。
【设计意图】很多的学生没到过或没看过苏州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了解甚少,因此先古诗导入再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导入2: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担任苏州织造时,家眷住在苏州的拙政园内。所以红楼梦里有很多苏州的片段,《红楼梦》第十七回对大观园的描写就依稀有拙政园的影子,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跟拙政园假山极为相似。而这个拙政园,就是今天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
【设计意图】由名著《红楼梦》导入,既自然导入文本,又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引导学生完成“积累拓展三”。
(二)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2.
写作背景《苏州园林》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来自百度搜索)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宏观看篇
1.欣赏苏州园林如诗如画的美景之前,我们先要取得一张入门票:
注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zhàng)
释义:重峦叠嶂??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俯仰生姿??别具匠心
【设计意图】给词语注音,解释词语,重在基础,培养学生对词语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2.抓中心句,理解结构之美
(1)第一段是个引子,第二段很重要,学生直接朗读本段,感受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态度。
屏显:
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了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学生朗读第3-9段,找出或概括出每段的中心句,思考第二段和后面段落的关系。
(3)第7段想放到第二段的位置,可以吗?
【设计意图】朗读第2段,直接认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分析第2段与后面几个段落的对应关系,既体会园林具体某方面的特点,更能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思考第二段与后面其它段落的关系,思考第七段能否放到前边,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解决“思考探究一、二”两个问题。完成单元导读中“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中观看段
1.展示第3段、第5段内容,学生可以看书,也可以看屏幕。朗读比较这两个自然段的异同。
提示:可以从结构、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段落的展开方法,理解如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适的表达方式去说明事物,实际上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完成单元导读
“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
语文要素要求。
五、微观看句
大家都喜欢读散文而不喜欢读说明文,因为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而说明文的语言无味,其实,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漂亮。看:
屏显1: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觉得身在山间。
屏显2: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游览者必然会注意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的角落也注意图画美。
屏显3: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很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都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设计意图】以上三处对比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本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屏显4:
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屏5: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可是没法说出来
屏显6: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设计意图】以上三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叶圣陶典雅精致诗意生动的语言,呼应园林需要慢慢欣赏,美文也要慢慢品的主体。
六、拓展延伸
古人喜欢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所以,要么隐居寄情于山水,要么就把山水搬到家里,建造园林。所以,园林作为古代文人的后花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园林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约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窑洞】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古老的居住形式。在我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人们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窑洞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以及宁夏等省。窑洞一般有靠崖窑、平底窑、锢窑三种,其中靠崖窑应用较多。窑洞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但也有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
【吊脚楼】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客家传统色彩,已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补充文化常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体会园林对人们的重要意义。
总结: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各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民族元素,已经慢慢地退出了建筑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格式的新砖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多层楼房。当世界越来越喧嚣、越来越趋向于一致的时候,我们向往宁静,我们渴望与自然相依,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处园林,让我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七、作业
1.推荐阅读
陈从周《说“屏”》
叶圣陶《诗的材料》
【设计意图】由课内到课外,通过拓展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实现1+x的阅读效果。
2.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卧室或者书房。【设计意图】迁移运用,使学生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使学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各种关系表示准确,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共28张PPT)
苏
州
原
园
林
紫苑中学
陈丽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
思路
宏观
赏篇
中观
赏段
微观
赏句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16BA32E54C4694669595D007DE6E702EC85A327D2AA297402E3571549C12D1A9DA2D28F84063EECDF38D4B7ECE4EA2EE2A5C21E440E889CCBF2607E4C1768DB1
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依据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设计
项目
板书设计
教法学法
说教材
原创
《苏州园林》选自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9课,第四单元入选4篇说明文,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昆虫的习性与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则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2”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第四学段对说明文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把握文意和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单元人文主题
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苏州园林》作为一篇经典的说明文,它不仅具有事物性说明文的共性,还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之美,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因此阅读这一篇说明文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还应该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低眉问孤心,何时方
语文要素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写的序。叶老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说明文的魅力,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一篇教读课《中国石拱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也已经知道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原因,如何在具体语境中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美而精准的语言等知识点,依然需要老师引领。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轩榭、嶙峋、丘壑”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抓住中心句梳理文脉,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与结构之美;品读文中蕴含的诗情画意,体味作者朴素雅洁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清说明顺序、体会结构之美。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雅洁语言中蕴含的诗情画意。
独家
教法
学法
淡墨
问答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导入1
元代谭维则有诗“鸟啼花落水东西,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城市里”的“万山”指的是苏州园林之一的狮子山。今天,让我们我们一起走近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欣赏更多的园林美景。
(展示苏州园林图片略)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很多的学生没到过或没看过苏州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了解甚少,因此先古诗导入再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导入2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担任苏州织造时,家眷住在苏州的拙政园内。所以红楼梦里有很多苏州的片段,《红楼梦》第十七回对大观园的描写就依稀有拙政园的影子,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跟拙政园假山极为相似。而这个拙政园,就是今天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由名著《红楼梦》导入,既自然导入文本,又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引导学生完成“积累拓展三”。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写作背景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百度搜索
赏美景入门票——字音、词语
轩榭(
)
重峦叠嶂
斟酌(
)
(
)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蔷薇(
)
池沼(
)
相间(
)
着眼(
)
对称(
)
xuān
xiè
zhēn
zhuó
hè
lòu
zhǎo
zhuó
luán
zhàng
lín
xún
qiáng
wēi
jiàn
chèn
解释:鉴赏
斟酌
重峦叠嶂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设计意图】给词语注音,解释词语,重在基础,培养学生对词语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
宏观赏篇——抓中心句,理解结构之美
1.学生直接朗读第2段,找中心句,感受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态度。
2.学生朗读第3-9段,找出或概括出每段的中心句,思考第二段和后面段落的关系。
3.第7段内容觉得自己很重重要,想放到第二段的位置,可以吗?
【设计意图】朗读第2段,直接认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分析第2段与后面几个段落的对应关系,既体会园林具体某方面的特点,更在于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设置第七段能否放到前边的语文活动,目的在于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解决“思考探究一、二”两个问题。完成单元导读中“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观赏段——领会说明方法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提示:可以从结构、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段落的展开方法,理解如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适的表达方式去说明事物,实际上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完成单元导读
“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
语文要素要求。
微观赏词赏句——赏精致典雅的语言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觉得身在山间。始,陌路离去;
2.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游览者必然会注意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的角落也注意图画美。
3.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很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都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设计意图】以上三处对比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本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可是没法说出来
3.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
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
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设计意图】以上三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叶圣陶典雅精致诗意生动的语言,呼应园林需要慢慢欣赏,美文也要慢慢品的主题。
园林存在的意义?
古人喜欢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所以,要么隐居,寄情于山水;要么就把山水搬到家里,建造园林。所以,园林作为古代文人的后花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园林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拓展延伸——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北京四合院
西北窑洞
西南吊脚楼
福建客家土楼
原创
农村建筑
【设计意图】补充文化常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体会园林对人们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各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民族元素,已经慢慢地退出了建筑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格式的新砖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多层楼房。
当世界越来越喧嚣、越来越趋向于一致的时候,我们向往宁静,我们渴望与自然相依。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处园林,让我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作业
1.推荐阅读
陈从周《说“屏”》
叶圣陶《诗的材料》
【设计意图】由课内到课外,通过拓展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实现1+x的阅读效果。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卧室或者书房。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使学生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各种关系表示准确,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板
书
设
计
谢
谢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