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3
唐诗五首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使至塞上
野望
黄鹤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人生平和文学成就,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读出节奏和韵味。
3.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
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朝诗坛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光照古今,他们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到了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这两节课所要学习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律,有七律,都是初唐至中唐的作品。每位诗人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所选诗作都是获得极高评价的精品。走进唐朝,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一、诵读诗歌,了解诗人
1.听读诗歌《渡荆门送别》,听后谈谈初步感受到的诗歌的意韵。
2.自由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
指导:五言律诗可以按照“二三”的节奏,七言律诗可以按“四三”或“二三二”的节奏朗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读诗。
二、诵读诗歌,绘出诗境
(1)自己译读
自己看注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清诗意。提醒:注意“从”的意思是“往”,这首诗是李白离开荆门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2)互助译读
一同学主译,其他同学指正。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教读方法
受格律的限制,律诗篇幅有限,表达的情感内容又很丰富,所以词句中包含的言外之意、字外之景很多,需要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将其丰富还原。方法是:化身为诗人,用诗人的眼睛去观看,用诗人的心去感受,和诗人一起跃动。
(2)自我品读想象描绘诗句
以“我看到
”的句式描绘
《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
(3)分享描绘,共享美景美情。
4.
想象画面,描绘诗境
1.一读,读出节奏
按照“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2.
二读,读出情感
注意重音和停连。比如“山随平野尽”的“随”就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
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
所以要读得长。“仍怜故乡水”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要和诗人情感交融,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情。
3.个别展示读
4.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一首律诗般由四联构成,
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三、诵读诗歌,感受章法
根据学习(渡荆门送别》的方法自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要求结合注释,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懂诗意,借助联想和想象读出诗境,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律诗的章法结构之美。
四、学有所用,自读诗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使至塞上》《野望》,
感受律诗的音的章法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字斟句酌读诗法)理解其内容,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
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一、教读《使至塞上》
1.说说怎样读一首唐诗
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其次要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把握诗意。再次可以通过关注律诗特有的结构——起承转合
来把握诗人思路。最后还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复原诗歌所描述的画面,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2.用5分钟的时间按照上述方法自读《使至塞上》
3.品诗的新方法——字斟句酌读诗法
好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需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品味。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特别适合读经典。《使至塞上》就是一首经典诗作。
我们可以这样去赏析:“X”这个字用得好,它写出了……,它表现了……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与塞外大漠相衬,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1)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常常是精华所在,请试着用这种字斟句酌的读诗法赏析诗歌的颔联和颈联。
(2)在诗句旁边选出最触动自己的两个字,并进行批注。
(3)台前分享交流。
4.品诗的新方法——换词体悟法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用最准确、最有表现力和情感张力的词传递了诗人的意和情。如果不用这个字或者词,诗意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朱自清的《春》里“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如果写成“清风流水”,这样一变化,
作者想突出风的柔和就表现不出来了,而是变成表现风干净没有沙尘了,不符合作者在春天感受到的江南春风柔美的特点。下面我们试着用换词来感受经典的魅力。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换成“沙漠烽烟起,黄河落日残”可不可以,为什么?“征蓬”换成“枯蓬”,“归雁”换成“大雁”可以吗,为什么?
(2)你觉得还有哪些字旦替换,
诗情诗意就会发生变化?
试着和同学们做一个交流分享。
4.品诗的新方法——知人论世法
为什么王维在被排挤出朝廷后还能看到如此奇伟壮阔的景象,还能在尾联含蓄地抒发爱国之情?
(1)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用去解读鉴赏这首诗。
(2)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侧重介绍《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大唐气象在盛唐时期表现得最充沛,当世之人大多都积极进取,想建功立业,这点从唐朝的边塞诗中就能看得很充分,有思念,更有誓死抵御侵略的豪情。所以,虽然王维被排挤,单车问边,却依然能看到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温暖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这无不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欲到天的豪迈气概。
二、学习《野望》
1.下面这
首诗重点按照字斟句酌读诗法进行赏析
(1)放声吟诵《野望》。
(2)有哪些词句是不理解的,结合注释自行进行疏通。
(3)关于作者王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资料,小组快速分享,看看其他同学所收集到的资料中有没有自己所需要的。
(4)对诗歌进行字斟句酌式批注性赏析。
王绩作为初唐诗人,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野望》是其代表性诗作,值得细细品味。对那些极富情感色彩的词语,希望同学们能有所发现和体会。
(5)分享交流字斟句酌式赏析批注的结果,并请分享的同学试着把诗歌丰富的情感读出来。
(6)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补充丰富每个人的发现。
“徙倚”“何依"写尽了诗人内心难以言说的苦闷和彷徨,结合背景资料可以知道诗人是由于政治上不得志而产生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秋色"“落晖”这些字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语,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尾联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关于伯夷叔齐“采薇而食之”的典故在诗中的意味深长。
补充赏析
三、课下自学《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