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遂至承天寺( )
(2)怀民亦未寝( )
(3)水中藻、荇交横(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C.盖竹柏影也(都是)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七十而从心所欲
B.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D.庭下如积水空明空谷传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如”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B.庭下如积水空明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逝者如斯夫
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水中/藻、荇交横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与其父________、其弟________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两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
(3)轼诣武卫营______________
(4)卒全其城______________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十余里无迹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知其一
C.吾谁与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轼庐于其上/其一犬坐于前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游松风亭
[宋]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欲就亭止息 止增笑耳
B.鼓声如雷霆如是再啮
C.思欲就亭止息夕日欲颓
D.虽兵阵相接相委而去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由是如挂钩之鱼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春冬之时
D.当求之于上流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年号: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此后形成制度。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2)号: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除了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一个特殊称呼——号。如李白的号为“青莲居士”,杜甫的号为“少陵野老”,白居易的号为“香山居士”,苏轼的号为“东坡居士”,李清照的号为“易安居士”,等等。
2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课文中“元丰”即是宋神宗的年号。
B.我国古代文人,除了名与字之外,往往还有一个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陶渊明号“东坡居士”,陶弘景则号“华阳隐居”,等等。
C.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习俗,如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喝桂花酒的习俗;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
D.“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这首诗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参考答案
1.(1)suì (2)qǐn (3)zǎoxìng
2.C 3.C 4.A 5.C
6.(1)子瞻 东坡居士 宋 苏洵 苏辙 (2)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7.(1)高兴的样子。 (2)睡觉。 (3)共同,一起。
(4)只是。 8.D 9.(1)(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0.(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陷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11.(1)散步,漫步。 (2)只是。 (3)到……去,前往。
(4)最终,终于。 12.C 13.D 14.(1)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2)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15.(示例)【甲】文记叙了苏轼在月夜与张怀民共游承天寺一事,表达了苏轼安闲自适、豁达的心境,也流露出他宦途失意的苦闷。【乙】文记叙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苏轼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的精神品质。 16.B 17.D 18.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19.于是好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20.文章显示了作者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
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