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31 15: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4)孙叔敖举于海(    )
(5)百里奚举于市(    )
(6)入则无法家拂士(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B.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C.所以动心忍性(忍耐,容忍)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曾益其所不能香远益清
D.人恒过国恒亡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A.博学而笃志
B.康肃笑而遣之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择其善者而从之
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文章主要阐述了__人才是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__的人才观。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
(3)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开篇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之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6.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7.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ò):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B.欲不危亡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
C.寻亦诛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D.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为后所嗤
A.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C.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帝王深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指升职。
B.拜,是指按一定礼仪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官职,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等。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D.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中,“授”“拜”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调”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shùnquǎn (2)yuè (3)ɡé (4)áo (5)xī
(6)bì 2.C 3.C 4.D 5.D 6.B 7.(1)《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才是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2)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8.(1)兴起,指被任用。 (2)扰乱。 (3)犯错误。 (4)了解、明白。 9.B 10.(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2)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被覆灭的危险。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2.不能删除。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如果删除,就不能够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13.(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14.(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聪明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进而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是不以为然,那他依然会在前一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
15.D 16.乙 17.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18.C 19.B 20.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21.(1)君主要是失掉了国家社稷,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 (2)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22.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臣子能直言进谏。
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