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跟随苏轼去欣赏承天寺的月色,体会作者别样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3、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
家”之一。
作者与背景简介
二:知识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背景介绍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背景介绍
相关人物介绍—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遂
寝
藻
荇
柏
qǐn
zǎo
xìng
bǎi
suì
自学指导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自由读
试
读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散步,漫步
2、释词检验
门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
原来是
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只是
罢了
形容水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自主释词译句
⑤
①
②
③
④
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完成整体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与感情。
(2)、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赏读课文
(1)、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句。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慨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月光皎洁
树影摇曳
亦真亦幻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A
当堂训练
2、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
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
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
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
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B
课后作业
1、月夜,漫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对月光有何独特的体验?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注意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2、背诵并默写课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