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导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导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1 08:06: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
2.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学法指导:
用七年级老师教的速读法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用“一二三四五”的方法学习本文,即“一位恩师”
“二个人物”
“三处地点”
“四件往事”“五次对话”。
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彩,耐人寻味。阅读时宜放慢速度,细细体会,多读几遍,就能有所感受。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一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日月星辰、山川流水、人生百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二是指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指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某个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2.反语。
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https:?/??/?baike.so.com?/?doc?/?6974897-7197586.html"
\t
"_blank?)",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2.根据文末“思考探究”的三个问题,再读课文。
三、预习检测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huì(


xùn(

nì(
)名信

责(





深恶痛疾


发人深省


答案:




jié


xǐng
2
.解释下列词语。
(1)宛如:
(2)标致:
(3)匿名:
(4)不逊:
(5)落第:
(6)杳无消息:
(7)油光可鉴:
(8)深恶痛疾:
答案:(1)好像
(2)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3)不具名或隐藏真名。(4)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5)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又指考试不及格。古代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泛指考试、测试不成功或比不过别人。(6)没有音信。(7)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8)厌恶、痛恨到极点。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书。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
(
山海经
)
》《朝花夕拾》按照作品的写作先后顺序来看
,
应依次是《阿长与
(
山海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
因为作品的内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学与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答案:①离开东京之缘由
②仙台求学受优待
③初识藤野先生
④添改讲义
⑤纠正解剖图
⑥了解女人裹脚
⑦匿名信事件
⑧看电影事件
⑨离别先生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明确:“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重点写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一层(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激发“我”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我”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课文是围绕什么中选材的?
明确:文章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精练概括。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情感线索: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选材: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①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②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③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④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⑤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4.“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明确:“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二、课文精读
(一)读1-3段:
找出让你心胸激荡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1.文中写了“我”在东京的哪些见闻?
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无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无非”流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怎么理解?
明确:句中“标致”是反语,
“丑陋”之意,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的确”之意,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强烈的厌恶和嘲讽之情。
(二)读4-5段:
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因为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2.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明确:“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明确: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明确:“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5.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三)读第11—23段:
1.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1)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学生、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2.“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会吃惊、不安、感激?
明确:“我”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则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关心。
●探究人物形象
找出文中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的语句?
明确: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先生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他的衣着方面来写,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4.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外貌描写:示例(第6段):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语言描写:示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神态+语言描写: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5.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6.你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明确:(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叙事应该有详略;
(3)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
(4)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人物。
(四)读24-31段:
1.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2.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匿名信事件【歧视】、看电影事件【国民的不觉悟】,这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3.“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明确: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照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明确: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五)读36-38段:
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4.怎样理解“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四、语言品析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明确:“标致”运用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3.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对弱国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
4.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明确:这些日本青年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是反语,有讽刺的意味。
5.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明确:作为学者的藤野,“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这样写,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矢志于医学事业、没有民族偏见、正直伟大的崇高品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明确: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小结:我从中学到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1)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
(2)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3)鲜明的感彩。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五、写作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课后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
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
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
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
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本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2第①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
,表达了“我”_______
的思想感情。
3.第⑤句中的“他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句中的“这一声”指的是_______
。“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句中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闲看者_______
的精神状态。
6.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____
精神。
答案:
1.《藤野先生》《朝花夕拾》
鲁迅
2.议论
愤慨
3.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
4.万岁
作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5.反问
麻木
6.弃医学文
爱国主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
2.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学法指导:
用七年级老师教的速读法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用“一二三四五”的方法学习本文,即“一位恩师”
“二个人物”
“三处地点”
“四件往事”“五次对话”。
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彩,耐人寻味。阅读时宜放慢速度,细细体会,多读几遍,就能有所感受。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一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日月星辰、山川流水、人生百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二是指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指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某个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2.反语。
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https:?/??/?baike.so.com?/?doc?/?6974897-7197586.html"
\t
"_blank?)",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2.根据文末“思考探究”的三个问题,再读课文。
三、预习检测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huì(


xùn(

nì(
)名信

责(





深恶痛疾


发人深省


2
.解释下列词语。
(1)宛如:
(2)标致:
(3)匿名:
(4)不逊:
(5)落第:
(6)杳无消息:
(7)油光可鉴:
(8)深恶痛疾: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书。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明确: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几部分?(文中标记)
2.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课文是围绕什么中选材的?
明确:
情感线索:
双线结构:明线:
暗线:
选材: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4.“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明确:
二、课文精读
(一)读1-3段:
找出让你心胸激荡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1.文中写了“我”在东京的哪些见闻?
明确: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无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
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怎么理解?
明确:
(二)读4-5段:
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
2.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
3.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
4.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明确: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明确: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明确:
5.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
(三)读第11—23段:
1.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
2.“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会吃惊、不安、感激?
明确:
●探究人物形象
找出文中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的语句?(文中标圈画)
4.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语言描写:
5.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6.你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明确:
(四)读24-31段:
1.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
2.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
3.“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明确: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明确:
(五)读36-38段:
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明确: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明确:
4.怎样理解“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
三、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
2.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四、语言品析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明确: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3.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
4.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明确:
5.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明确: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明确:
小结:我从中学到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言。
(2)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3)鲜明的______色彩。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五、写作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课后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
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
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
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
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本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2第①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
,表达了“我”_______
的思想感情。
3.第⑤句中的“他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句中的“这一声”指的是_______
。“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句中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闲看者_______
的精神状态。
6.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____
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