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藤野先生》同步检测
(满分:9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2分)
1.文化文学常识填空。(7分)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本散文集,以记事为主,多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1分)
(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2分)
(3)“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与之相反,科举最后一关应试中了第一名称为“状元”。(2分)
(4)如果你向同桌推荐《朝花夕拾》
,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B
)(2分)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C.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D.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教诲(huì) 绯红(fēi)
畸形(jī) 深恶痛疾(wù)
jié(诘)责
yì(驿)站
不xùn(逊)
油光可jiàn(鉴)
wǎn(宛)如
喝采(hè)
烂熳(màn)
杳无消息(yǎo)
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 )(2分)
A.别寻去处
别有用心
别开生面
B.深恶痛疾
讳疾忌医
痛心疾首
C.好意难却
望而却步
却之不恭
D.勿漏为要
鲜为人知
为期不远
【解析】A中的“别”都有“另外”的意思。B项“疾”前两个是“病”,后一个是“痛恨”之意。C项“却”第一个是“推辞”第二个是“止”第三个是“接受”意。D项第一个是表示强调;第二个是“被”意;第三个是“作为”意。
4.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感彩相同的是(?B?)(2分)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D.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道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解析】“标致”是褒词贬用,B中“聪明”在这里用作贬义。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他年近三十,头发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中遗失的大量书籍,从此杳无消息。
【解析】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形容“故事情节”错。
6.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解析】B项省略号与“等”不能一起使用,可删掉其一。
7.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语意重复,应删去“超过”或“多”)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搭配不当,“分享”应改为“共享”)
C.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语序不当,“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调换位置)
D.《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用词重复,应删去“的原因”)
【解析】B成分残缺,应改为“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
8.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9.请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4分)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
(2)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道:“我就是叫做藤也严九郎的……”(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
答案:(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心理描写(4)神态描写
【解析】此题可根据内容和重点词语分析,(1)项肤色、肌肉、胡须、眼镜判断。(2)项是直接引用所说的语言。(3)项“心里却想道”可判断。(4)项“脸色”可判断。
10.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①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书
②因为畅销书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③而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好书
④否则他会与时代与社会脱节
⑤但一个人必须要看畅销书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③④②⑤ D、①⑤③④②
11.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2分)
亲爱的老师,爱是你的信念,你在教育的土地上,灌溉了一季又一季的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守望着一载又一载的桃李
耕耘了一寸又一寸的心田
12.综合性学习。(9分)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2分)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示例】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2分)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示例】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_③_______(2分)
①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解析】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而③这一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所以不符合“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要求。
(4)鲁迅先生求学中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后,勇敢地放弃医学,以笔作枪,唤醒国民。瑶瑶听从父母的安排学习了两年钢琴,但是慢慢意识到自己并不热爱弹钢琴,想要放弃,转而学习从小就喜欢的书法绘画。请你结合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说辞,帮瑶瑶给敬爱的钢琴老师杨老师写一封信告知这一情况。(3分)
示例:
亲爱的杨老师:
您好!
从下周开始,我就不再继续学习钢琴了。辜负了您的期许,实在抱歉。父母固执地认为钢琴高雅,便安排我练习,可是我真正热爱的是书画,我想要坚持自己的爱好。音乐与书画同为艺术,您教我的东西仍然有用,并终生受用。弹钢琴会成为我生活情趣的一个点缀,您大可不必遗憾。谢谢您两年来的教导,我会经常去看望您的。
瑶瑶
2020年9月15日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课内精练(23分)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2.作者在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中共写了四件典型事例,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6分)
序号
典型事例
思想品质
1
①
②
2
纠正解剖图
③
3
④
⑤
4
了解裹脚
⑥
①添改讲义
②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③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④关心解剖实习
⑤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⑥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3.根据文意填空。(9分)
(1)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4分)
“第二三天”;“从头到尾”;“一一订正”;一直
(2)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2分)
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还不服气
(3)本文段主要采用
、
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3分)
语言、行动、顺叙
4.简答题。(6分)
(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2分)
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
(2)段中划线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4个字)(2分)
不能 承上启下
(3)“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用15个字以内的一句话)(2分)
先生每星期都为“我”添改讲义。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1分)
(甲)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2分)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
2.填空题。(4分)
(1)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2分)
A、他们:
B、他们: ?
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B:麻木的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2)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2分)?
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3.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2分)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4.联系两则材料看,(乙)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为什么“那一回”之后,作者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回答。(3分)
“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幻灯片的经历。在那次的事件里,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使作者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超
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的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感受爱”的重要。
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六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4分)
答案:
1.BD
2.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②通过“我”与孩子父母的问答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
3.①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行李超重带来麻烦而把怨气撒在家长身上,是对长辈的爱的不理解(缺乏感受),是自私的表现。②这样写看似重复,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写可以突出表明独生子女不理解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普遍意义。
4.“超重”是小说的线索,既指所带行李超重,又指父母情感超重;它反映了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与子女对父母的冷漠、埋怨形成鲜明对比;概括了小说的内容,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等。(意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藤野先生》同步检测
(满分:9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2分)
1.文化文学常识填空。(7分)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本______集,以记事为主,多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1分)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叙事的线索,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2分)
(3)“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相反,科举最后一关应试中了第一名称为“______”。(2分)
(4)如果你向同桌推荐《朝花夕拾》
,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2分)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C.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D.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教诲(
) 绯红(
) 畸形(
) 深恶痛疾(
)
jié(
)责
yì(
)站
不xùn(
)
油光可jiàn(
)
wǎn(
)如
喝采(
)
烂熳(
)
杳无消息(
)
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2分)
A.别寻去处
别有用心
别开生面
B.深恶痛疾
讳疾忌医
痛心疾首
C.好意难却
望而却步
却之不恭
D.勿漏为要
鲜为人知
为期不远
4.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感彩相同的是(?
?)(2分)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D.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道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他年近三十,头发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中遗失的大量书籍,从此杳无消息。
6.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7.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语意重复,应删去“超过”或“多”)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搭配不当,“分享”应改为“共享”)
C.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语序不当,“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调换位置)
D.《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用词重复,应删去“的原因”)
8.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9.请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4分)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
(2)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道:“我就是叫做藤也严九郎的……”(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
10.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书
②因为畅销书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③而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好书
④否则他会与时代与社会脱节
⑤但一个人必须要看畅销书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③④②⑤ D、①⑤③④②
11.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2分)
亲爱的老师,爱是你的信念,你在教育的土地上,灌溉了一季又一季的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综合性学习。(9分)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2分)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2分)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______(2分)
①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4)鲁迅先生求学中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后,勇敢地放弃医学,以笔作枪,唤醒国民。瑶瑶听从父母的安排学习了两年钢琴,但是慢慢意识到自己并不热爱弹钢琴,想要放弃,转而学习从小就喜欢的书法绘画。请你结合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说辞,帮瑶瑶给敬爱的钢琴老师杨老师写一封信告知这一情况。(3分)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课内精练(23分)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2.作者在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中共写了四件典型事例,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6分)
序号
典型事例
思想品质
1
①
②
2
纠正解剖图
③
3
④
⑤
4
了解裹脚
⑥
3.根据文意填空。(9分)
(1)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4分)
(2)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2分)
(3)本文段主要采用
、
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记叙顺序是_________(3分)
4.简答题。(6分)
(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2分)
(2)段中划线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4个字)(2分)
(3)“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用15个字以内的一句话)(2分)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1分)
(甲)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2分)
2.填空题。(4分)
(1)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2分)
A、他们:
B、他们: ?
(2)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2分)?
3.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2分)
4.联系两则材料看,(乙)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为什么“那一回”之后,作者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回答。(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超
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的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感受爱”的重要。
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六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