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标要求】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 ( )
A.地壳与地幔 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C.生物圈、岩石圈 D.水圈与大气圈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
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都可以
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4.古登堡界面是 (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6.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横波只能穿过地壳、地幔和内地核,据此判断: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2.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3.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
A.外地核 B.岩石圈下部 C.软流层 D.地壳下部
4.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 )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太平洋 D.四川盆地
5.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 )
A.氮和氧 B.气体和悬浮物 C.氢与氦 D.碳与氧
6.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 )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8.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 )
A.极光——大气层 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 D.赤潮——水圈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读图1-16回答下列问题。
图1-16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左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P:纵波 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__;横波经过 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
2.读图1-17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
(1)填图:在图中填出地球的四大圈层。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发生在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圈传播。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根据下列材料绘一幅“地球的局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具体要求:①地壳厚薄不一,陆壳厚,洋壳薄。 ②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③软流层的位置正确。
材料: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可以看出,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部分平均为地下17千米处),叫做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叫做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在上地幔上部有个软流层,大约在地下80—400千米处,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 B 点拨:整体上把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2. C 点拨: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的知识,目前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A B只能研究地壳的一部分。
3.AC点拨: 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4. B 点拨:此题考查了不连续界面的位置,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5.BC点拨:此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6. A点拨: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C.点拨: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B.点拨: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3.C.点拨:软流层是上地幔的一部分,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造状态,局部地区发生熔融流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4.A.点拨: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较大洋地壳厚;硅铝层在山区和高原要厚些。青藏高原是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
5.B.点拨: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6.D.点拨: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7.BC.点拨: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8.D.点拨: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磨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点拨: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的图上信息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 C是地核,B为地幔。
【答案】(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 C是地核,B为地幔。
2.点拨: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对四大圈层的理解及读图、填图能力。
【答案】(1)略 (2)地心 岩石 水圈 生物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点拨:通过读材料提取有用信息,自己动手绘图,
有助于理解掌握岩石圈、软流层、地壳的组成及相对
位置。
【答案】A+B为地壳 A+B+C为岩石圈
D软流层 C+D+E地幔
也可参照课本P24页,图1-27来画。只要体现出岩石
圈、软流层、地壳的组成及相对位置就行。
图1-17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共22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发生地震时,在陆地上人的感觉咋样?在海轮上的感觉又咋样?为什么?
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三态。
横波(S):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2. 当地震波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介质时,其传播速度会不会发生变化?
3. 我们把上述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的地方称作什么?
不连续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传播速度快慢 可通过介质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是什么
地震波、 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深度(千米) 地震波波速变化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地表。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
地球的内部圈层
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A
地幔
地核
B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横波
纵波
地壳
15
深
度
千
米
4000
3000
2000
5000
6000
1000
速度(千米/秒)
9
12
6
3
0
F
E
岩石圈
17千米
2900千米
思考岩石圈的分布范围、厚度?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
A ,B 。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 不连续面。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
A ,B 。从而发现了D 不连续面。
(4)C面以上
为 ,
C面和D面之间
为 ,D面
以下为 。
(5)说出E和F
的主要不同点。
(一)地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地壳的结构:
1、分层:
上层叫 ,下层叫 ;两者相比,上层中 比重大些,密度较 ,下层中 比重大些,密度较 。
2、结构特征:
厚度不均
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圈层。
3、岩石圈——内部圈层的特殊圈层
■地壳的厚度
■组成地壳的元素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A. ________层,B. ________层。
(2)A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B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可见地壳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地壳、地幔和地核
纵横波 分层 厚度(千米) 状态 组成 温度压
力密度
地
壳 P、S波的波速突然增大。(莫霍面)
P、S波的波速突然减小,S波甚至消失。(古登堡面) 大陆部分平均33
大洋部分平均6
整个地壳平均17 固态
地
幔 上地幔 上地幔顶部 固态
上地幔上部 软流层
上地幔下部 固态
下 地幔 下地幔 固态
地
核 外核
内核
1000
2900
5000
液态
固态
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
逐
渐
增
大
岩石
近液态
岩浆源地
地球磁场产生地
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 ,D ,E ,F ,B1和B2 。
(2)C是 层,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用字母表示)。
读“地壳与地幔 结构示图”回答下列问题:
(l)A是—层, B是—层, C是—层,
D是_ 层。E+D十C是_ 层,
F+E十D+C是 层。
(2)地壳结构由图中字母_ 表示
的圈层组成,A+B+C合称 。
(3)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和_。
(4)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 层,
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
(5 )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
G层的物质成分以
为主。
(6)莫霍界面是字母_ 表示的
两层之间的界面,
古登堡 面是 字母表示
的两层之间的界面。
硅铝层
硅镁层
上地幔顶部
软流
上地幔
地幔
AB
岩石圈
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地壳厚度不均
软流层
D
铁、镁的硅酸盐类
铁镍
BC
FG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
气
圈
生
物
圈
水
圈
水
圈
地
壳
地
壳
地
幔
地
幔
岩石圈
大气圈
2000—3000千米
干洁空气
水汽
杂质
氮 78%
氧 21%
其它气体
低层大气是由哪些组成的?分别有什么作用?
1、将下面几种成分的代号填入表中,与其作用进行正确的搭配:
A、二氧化碳 B、水汽 C、臭氧
D、氮 E、氧 F、尘埃
构成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水汽凝结时,可作凝结核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吸收长波辐射,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BDE
F
A
B
E
C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地表水
地下水
河流水
湖泊水
生物水
地球上的水
冰川水
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淡水储量的0.3%,约为地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形成的过程
成土主导因素:生物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耕作土壤
风化作用
微生物
低等植物
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
耕作培育
生土 熟土 肥土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
一、课标解读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 ,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 ,可以通过 、 、 传播。
分类
横波(S):传播速度较 ,只能通过 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莫霍界面:地下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
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地下 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 。
位置:位于 界面以上。
地壳 组成: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 千米。
内部圈层 范围:介于 和 之间,呈固态。
地幔 分层:分为 和 。
软流层:位于 的上部,这里可能是 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
地核 分层:分为 和 。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 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析
岩石圈位于( )
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四、课堂练习
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 ( )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 )
A.6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
3.岩石圈是指 ( )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5.该地可能位于( )
A.116 E,40 N B .90 E,30 N C.南极点 D.经度180 ,纬度0
6.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波
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 D.都有可能
7.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8.读图下图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 ______ 波,(P)表示 _______ 波
(2)图中各层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3) A、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Km
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 面。
(4)在2900km深处,S波 ,P波波
速 ,从而发现了E 不连续面。
(5)M层和N层的主要不同点是 。
五、能力提高
1.1996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回答:
(1)震中位于______和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四大岛中,受本次地震影响较小的两个是______岛和______岛。
(3)图中著名的港口城市A的名称是______,它位于震中的______方向。
(4)若其他条件相同,B、C两地的烈度应该是 (填写下选项的代号)
①相同 ②B>C ③C>B
六、课后学习反思
www.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湖北襄樊市襄阳一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通过视频引入新课,用设问法引出地震波的概念。
教师提问: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学生回答
波和横波各有什么特性?(学生根据教材回答)
分 类 传播速度 传播的媒介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板书: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展示结果并讲解
教师提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回答后引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
对图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分析图的过程中讲解不连续面的的定义,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在图中分析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发生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大家再仔细分析在内核中波速发生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
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学生3人一组讨论
教师总结:
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固态
内核:纵波的波速增加
刚才同学们做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的很正确,下面我们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各圈层的特点?
投影课本上的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师对比课本的图和在课堂中画出的图对比找出多了什么?
教师分析讲解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所在的深度。以及软流层所在的范围。
学生讨论填表
圈层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填完后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画出来且介绍内部圈层。
课堂总结: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1.概念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特点
①连续(各种水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和转化之中);
②不规则(水圈没有固定和规则的形状);
③循环运动。
3.组成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三) 生物圈
①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③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总结: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课堂练习 :
1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
概念是 (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3,最近,我国在渤海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
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请同学联系所学知识来设想一下,我国地质工作者是怎么完成这一勘探工作的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地面
33千米
莫霍界面
2900千米
6370千米
古登堡界面
900千米
5150千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S P
S、P增加
S P
固体
S消失、P突然下降
液体
P增加,压力增大
固体
固体
P
液态
气态
①横波突然波速变为零
②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液态
同理
分析
内核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干洁空气
水汽
杂质
氮 78%
氧 21%
其它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