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一地理全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一地理全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8-17 09:21:28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1、认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2、理解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河谷的形成过程。
3、联系实际,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4、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培养探究各种河流地貌成因的兴趣。
[知识目标]
溯源侵蚀
河谷的   增加。
河源背后的松散岩石被冲走。
河源向 (后退/前进)
长度
河流侵蚀作用的三个方向
后退
下蚀
河流把河床上的岩石沖走。
下蚀使河谷   。
加深
侧蚀
侧蚀使河谷  。
河流把河道两岸的岩石冲走。
展宽
侵蚀作用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 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 方向
伸长
下蚀 垂直于 的侵蚀 使河床 ,河流向
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 .
的侵蚀 使谷底 、谷坡 ,河流向 发展
源头
地面
加深
纵深
两侧
河岸
展宽
后退
横向
源头
[跟踪练习]
问题探究: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A
B
凹岸
凸岸
A
B
B处河流以侵蚀为主,A处河流以堆积为主。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
沟谷
沟谷流水
沟谷加深和延长
V字形峡谷
出现河湾
槽形河谷
下 蚀
溯源侵蚀
侧 蚀
侧 蚀
(一)河流侵蚀地貌
3、河谷的发育
地下水
补 给
河 谷
初 期
堆 积
向两岸侵蚀
下游
中游
上游
V形
U形
向下、源头侵蚀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向两岸侵蚀
加深和延长
拓宽
初期
中期
后期
阶段
图例
侵蚀方向、影响
形状
河流的侵蚀地貌—----河谷
拓宽


宜宾
城陵矶
枝城
洞庭湖
鄱阳湖
南京
扬州
镇江











玉树
扬子江


武汉
问题探究:长江不同河段河谷形态的差异
洪积扇/冲积扇
A
B
河漫滩
二、河流堆积地貌
河漫滩扩大,多个河漫滩连成一片
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河流堆积地貌示意
洪积——冲积平 原发育于山前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高原
山区
平原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聚落分布最密集 ,沿河聚落带, 沿海聚落带
地势低、气候 温暖,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或地表水较丰富
地势平坦、土壤 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捷
狭长的条带状
条带状
带状团状
讨论:黄河入海口改道后可能带来那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请列举。
新闻(2008年12月18日):
中科院专家建议:让黄河改道入黄海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便筑堤防洪。而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人们又不断加高堤坝,使黄河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极易决堤泛滥改走新道。事实上,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世界无双。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多次,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
  自公元前602年至1128年的1730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27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年入黄海的事实,说明现代黄河是完全能够改道再入黄海的。如果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在黄海为我们中华民族淤造新领土,其意义要远比注入渤海重大得多。
   
 十多年前,又有专家提出“海水西调”的战略设想。就是要把渤海水抽调到大兴安岭南端和燕山西北角之间,然后让海水自然向西流至大西北,用以根治那里的干旱和沙漠化。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论证,并已向国家提出建议。基于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还提出了“引海水淡化开发草原生态产业项目”,正待国家审批。但是如果专家们想到2500年内渤海将变成陆地,是否现在就该考虑直接调黄海水呢
  当然,黄河改由黄海入海,也会带来许多不利。例如,山东省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淡水将会受到影响;又如,铁路、公路交通会暂时受到影响;再如,改道后可能会干扰淮河水系,而形成不良影响等。但这都可以设法避免、弥补,或减轻。从大局和长远考虑,改道与不改道相比,是利大于弊。
  让现代黄河再入黄海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将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我们认为,现代黄河应尽快改道再入黄海,愈早愈好,刻不容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徐鸿儒)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合作探究]
2、河流干、支流汇合处,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
 1、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A地位于河谷地区,地势低,气候温暖,而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在河流中下游,水量大,易出现洪涝灾害,聚落宜建在地势较高的B地。
[跟踪练习]
1、该海域面积与古地质时期相比,应该是 ( )
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以上都不对
2、岩层的古老程度为 ( )
A. a层最老 B. b层最老 C. c层最老 D.一样老
3、已知该地区地理环境为温暖的浅海环境.该海域代表性的生物种类应该是 ( )
A.鲸 B.海豚 C.珊瑚 D.海藻
下图为某沿海地带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A
C
C
作用力
侵蚀
堆积
搬 运
上游
中游
下游
下蚀 溯源侵蚀
侧蚀
侧蚀
V形谷
河谷展宽
槽形谷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知识总结]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高原
山区
平原
地形区
聚落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聚落形状
明显的条带状
明显的条带状
聚落分布最密集,有沿河聚落带, 有沿海聚落带
带状团状
[知识总结]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穿山透地不辞劳, 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间焉能留得住, 终向大海作波涛。
[课后作业]
《导学练》 4.3节
高原地区的深切河谷
——带状聚落
呈带状的村落
山区
——带状聚落
平原地区
——团状聚落
冲积平原
——带状聚落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凹岸
凸岸
凹岸
凸岸
侵蚀
堆积
[读图思考]
下图中a、b两河岸,何处被侵蚀?何处接受堆积?
(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东岸是堆积岸,聚落应该布局于安全的堆积岸——乙地。诗中描述的是冲积平原的形成和发育状况,应发生在中下游。这里主要考虑河岸弯曲状况的影响,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弱。但是你能不能确定河流的流向呢?
B
河流一定位于山谷--所以地势北高南低--河流自北向南流
(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内力决定地貌的基本格局,包括地势的高低起伏、大地形单元的塑造等,进而决定河流的流向。
A
[想一想]
虎跳峡和 长江三峡是怎样形成的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绝壁相对一线天
两岸乳岩半空起
长江下游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2010年烟台质检)读下列四幅图,完成2~3题。
2.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丙—丁—甲—乙
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发育初期,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D
3.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内力作用 B.冰川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
C
(1)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________深,________大,多_____,水能资源________;C处河段特征:________,泥沙________,江面宽广,利于________(交通)。
(2)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N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3)下表为我国陕西省三大地区村落情况对比。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地形区的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②甲地区聚落形态以团状为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河流宽广
C.农业发达 D.矿产丰富
③乙地区聚落形态以________为主,其原因是___________
7.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慢
沉积
航行
C
渭河平原
秦岭
黄土高原
A
散居
地形以山地为主,聚落只能沿山间谷地零散地分布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案
学习目标:
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重点:
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及其区别;河谷的形成过程;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协作探究 图文分析
学习过程: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 ,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 和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 有关。
侵蚀地貌
时期(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发育初期(上游山地) 以向 和向 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 和 。 型谷
中期(中游) 向 的侵蚀作用减弱,向 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 侵蚀, 堆积。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展
成熟期(中下游平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型谷
思考:1.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观中有“攻位于讷”(讷: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这种风水观有其科学性吗?
2.长江三峡是怎样形成的?
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 减弱的情况下,会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包括 、 和
三种类型。
部位(位置) 形成过程 地貌类型 地貌特点
山区(山麓地带) 当水流流出 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 ,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 ,河流搬运的物质在 堆积下来,形成 地貌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 ,堆积物颗粒由 变
河流中下游地区 河流在 堆积,形成 。 、的面积不断扩大,在 露出水面,形成 。 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 。 地势平坦、宽广
河流入海口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 ,河水流速 ,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 。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思考:根据黄河三角洲的案例推断一般形成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类型 人口主体 规模 形成早晚
乡村聚落 农业人口为主 较小 较早
城市聚落 非农业人口为主 较大 较晚
思考: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我国南北方的乡村聚落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3.在山区河谷中的聚落如何分布,为什么?
4.平原低地的聚落一般怎样分布,为什么?
做P81活动题
www.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标内容】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一点直观概念。初中时学习过一些河流知识,学习过聚落的概念。但是,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学生能力较强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对于一般的学校,可以简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
【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
【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
【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
【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播放幻灯片4】
【教师讲解】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播放幻灯片5】
【教师讲解】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播放幻灯片6】
【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河流的堆积地貌
【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引导读书】【播放幻灯片7】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86部分,思考: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板书】河漫滩平原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板书】三角洲平原
【播放幻灯片8】轻松一刻: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转折过渡】 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板书】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条件
聚落分布
【启发讨论】【播放幻灯片8】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播放幻灯片9】(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差 较好
河流地貌类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88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
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
(2)河谷的形成原理
3.河流的堆积地貌
(1)冲积平原的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洪积一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条件
聚落分布
第二课时(重难点总结与点拨)
1.流水堆积地貌
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沙漠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沙泥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 海滨地区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河谷的发育过程
4、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5、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6、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 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7、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必修1第4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训练
1、关于河流侵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河口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 B.侧蚀使河流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C.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叫下蚀,它使河床加深 D.溯源侵蚀使河口不断加宽,海岸后退
2、读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在河段C,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B.在河段B,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
C.在河段A,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 D.在C河段,流水侵蚀主要表现为溯源侵蚀和下蚀
3、下列地貌属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A.冲积平原 B.峡谷 C.河口三角洲 D.沙丘
下图表示一种重要的地貌形态,读图回答4~6题:
4、该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5、一工程队在A处建桥墩时,挖掘出的剖面物质自下而上可能是
A.砾石、粗砂、细砂、粘土 B.砾石、细砂、粗砂、粘土
C.粘土、砾石、细砂、粗砂 D.粘土、细砂、粗砂、砾石
6、关于该地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并不是所有河流的入海口处都形成这种地貌 B.B处可能为岩质河岸
C.①②③④四点中,建设港口条件最好的是③处 D.该河所在流域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
7、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C.喀斯特地貌、陡崖 D.角峰、U型冰川谷
8、下图河谷中的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大城市的是
A.a B.b C.c D.d
下图是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据图回答9~10题:
9、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10、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搬运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1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与下列主要地质作用有关的是
A.断层作用 B.流水侵蚀、切割 C.风化作用 D.地壳的隆起和抬升
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原因是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风化作用 D.板块运动
13、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a层最老 B.b层最老 C.c层最老 D.一样老
14、下列地貌形态是由于河流侵蚀作用导致的是
A.山麓冲积扇 B.瀑布、峡谷 C.三角洲 D.戈壁
15、下列堆积地貌与所分布地区的对应正确的是
A.河流上游——河漫滩平原 B.河流中游——洪积扇和冲积扇
C.河流下游——河漫滩、河口三角洲 D.河流中游——冲积扇、河漫滩
16、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通常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位置是
A.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B.两条河流的交汇处 C.河流发源地 D.河口位置
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A.峡谷 B.三角洲 C.沙丘 D.河漫滩平原
18、图中所示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A.三角洲平原 B.河漫滩平原 C.半山腰 D.高山顶部
19、山区河谷地带的城市,受地形条件制约,城市多呈
A.条带状分布于河流两岸 B.团状密集分布 C.规则的几何形状布局 D.以上三种形式都有
20、有关河流地貌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亚马逊平原上
B.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腰或高山顶部
C.从我国城市发展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在山区发育壮大起来的
D.世界多数大城市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21、读下图,完成各题:
(1)A、B处谷地对应的甲、乙断面是:A________,B________。
(2)该河流________资源丰富,判断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
(3)该河源头主要以流水________侵蚀为主,在B以下的河段既有________(侵蚀)作用,也有________(侵蚀)作用。
22、读图,完成各题:
(1)该图所绘的是我国哪条大河的入海口地区________。A市的名________。
(2)该地形是在外力作用中的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3)专家预计北岸将与B岛连接在一起,请分析其原因?
(4)近几十年来该地形的面积增加速度加快,江中沙洲也越来越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针对上述现象采取的生态工程建设是________。
23、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地貌均为河流的___________作用形成,其中甲地是___________地貌,这种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
(2)图中河流的走向受到_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沿河道的地下可能会找到丰富的______________资源。
(3)乙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____农业,若需打井灌溉,则在图中A、B、C三处中的______________处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BDBAD,CBCAB,BBCBC,CABAD
21、
(1)乙 甲
(2)水力 河流落差大
(3) 溯源 下蚀 侧蚀
22、
(1)长江;上海市
(2)流水搬运;沉积
(3)地转偏向力长期作用,河道右偏,使北岸水道不断沉积、淤塞。
(4)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大量沉积所致。
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23、
(1)安徽 岩浆岩(侵入岩)
(2)内力作用 如: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或地壳抬升) 外力作用 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