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 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
3. 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2.字词积累
崇敬和赞美
视力所及的范围
dǐ
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yānyān
困倦的样子
(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yùn
模模糊糊的圈
suō
树木的枝叶随风飘荡,像舞蹈一样的姿态
qiú
像龙一样盘旋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魁梧,高大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nán
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qí
美而高。颀,高大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梳理文脉
2.反复诵读,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从“那”到“这”,从“实在”到“绝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这些词语的变化说明什么?
1.朗读课文第5段,要求:把握基调,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①这一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
枝
叶
皮
②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
③从本段找出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关键词
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屈不挠
④多种形式(齐读、男女生轮流读等)朗读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品质
3.品味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自由朗读课文第2、3段,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①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思考: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
②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色彩 )
(空间)
(地形)
③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作者的感受是怎样变化的
雄壮
伟大
倦怠
单调
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朗读第2、3段,体味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地语言
这里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⑤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自杨树的出现蓄势
小结:雄壮伟大的黄士高原造就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普通的白杨树赢得了作者的尊敬和赞美。
让我们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体验。
白杨礼赞
茅盾
笔 直
外在形象
靠拢
向上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一、回顾温习,问题导入
如果你当时坐车经过黄土高原,看到一排或三五株白杨树,会有什么感想?
1.朗读第7段后,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①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②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③比较阅读:将文中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二、精读探究,揭示意义
用感性色彩强烈的词语:“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 “温和”“坚强不屈” “挺拔”热情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①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提问:第7段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③比较阅读:将文中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句,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内容上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1句由树及人的过渡,第2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3句从“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4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 写于1941年3月。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象征意义:明写树,实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运用多种方法朗读第7、8段,感受作者崇敬和赞颂之情
3.朗读第9段,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结构上首尾呼应。
写作时恰当地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仿照示例,从“草尖上的露珠、莲花、梅、落叶、粉笔、蚂蚁”等事物中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示例:泥土
泥土,没有绚丽的颜色,只有单调的颜色,它是那么的不起眼,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它们用养分哺育世间万物,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辛勤耕种,用粮食养育我们。我赞美泥土,赞美它的博爱无私,赞美它的朴质坚强,赞美和它一样辛勤劳动的农民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三、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结束语: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让我们以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作结,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向中华儿女身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
板书设计
茅盾
白杨树
象征
抗日军民
民族精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