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1.2《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1.2《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5 19: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原文呈现
二、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欣赏小说的语言,体会小说语言的讽刺性。
3.探究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深入挖掘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学法指导
1. 把握小说文体要素的特征,学会从具体要素出发鉴赏小说。
2.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小说在语言之下所表达的深层主题。
3.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联系社会,挖掘小说的深层意义。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剧作家。
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19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契诃夫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在巴登维勒逝世。
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杰出的剧作家,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主要作品:早期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等。后期转向戏剧创作,如《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农奴制已被废除,但其残余仍顽固地存在,加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剥削,广大人民群众陷人困苦的境地。
此时,反动的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暴虐统治。当时的俄国,警探密布,禁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用监狱和流放的手段对付进步作家,封闭进步刊物。
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告密、陷害之风盛行。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成为暴虐政治的大锁链中的一环,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
3.文题解读
文章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文章题目新颖,能在如下三个方面吸引读者。修饰语“装”引发读者思考:谁装谁?修饰语“套子”引发读者思考:生活中的套子还是思想上的套子?中心语“人”引发读者思考: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题目最大程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祈祷(qí dǎo)
辖制(xiá)
战战兢兢(jīng)
撮合(cuō)
讥诮(qiào)
胆怯(qiè)
搓手(cuō)
安然无恙(yàng)
解释下面词语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促狭鬼:爱捉弄人的人
图文导航
有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
生活习惯
衣着打扮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政府公文
歌颂过去
套己
套人
主旨点睛
本文以“套子”为线索贯串全文。别里科夫在套子里,是主动的是——自我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必然表现;又是被动的——是社会环境对这些人的残害。文章通过对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那种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瓦解前制造白色恐怖、人人自危时的垂死挣扎。从此,“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重点难点
重点:
1、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成犬。?
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我们教师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之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清。?
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
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难点:
2、小说是怎样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夸张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夸张的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的人物的影响力,如说他“把整个中学枯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进行讽刺。如别里科夫在最睛朗的日子里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显得人物迁腐可笑。二是通过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进行讽刺。如别里科夫由教师骑自行车的行为想到学生用脑袋走路,反映了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三是通过含蓄的对比加以讽刺。小说中有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比较,这是一种时新思想和守旧思想的对比,也是一种光明磊落和虚伪腐朽的对比。别里科夫最终的死,充分表明像别里科夫式的人物终将会被送进坟墓。
3、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探究。
因为被柯瓦连科推到楼下,因为华连卡的纵声大笑,别里科夫从华连卡家里回来,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一命鸣呼。他的死因有以下几种可能:①因为“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生活对他而言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②这样的事情令他“正人君子”的颜面尽失,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遭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他恐惧而死;③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结婚,结果来婚妻的弟弟柯瓦连科推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生活感到无比绝望,最终死掉。④他的套子既不能保护他自己不受伤害,也不能套住别人守规矩,他因对自己人生的恐惧与绝望而死。
4、华连卡和柯瓦连科两个人物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华连卡和柯瓦连科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有正常的人类情感和敢于同”装在套子里的人”斗争的人。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水火不容的性格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别里科夫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 “装在套子里的人”出洋相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与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5、小说的结局安排匠心独运,请加以赏析
故事的结局,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结束了一切,结束了他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对于这几段文字,我们需要认真揣摩。品读时,我们脑子里涌现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华连卡的笑声真的能导致别里科夫生命的结束?也许大家会很快地回答: "这是夸张。
“但是,作为艺术手法的夸张,它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它能从本质上真实地反映生活。那么,别里科夫的死,其真实性又表现在哪里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联系社会背景,认真琢磨。笑声是不可能终止一个人的生命的,何况小说交代得很明白,这时的别里科夫“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 所以说这里的描写是夸张。但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具专制制度统治下的僵尸, 华连卡那清脆响亮的笑声,那象征了与沉闷生活相反的健康与活力的笑声,使这具在与柯瓦连科短兵相接中碰得头破血流的僵尸失魂落魄, 一命呜呼,就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这就是小说通过夸张的描写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通过对别里科夫的外貌、行为、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的内心,揭示了其性格特征,揭露了其本质及危害。
第二部分(第6—17段),这部分是小说的发展部分,叙述了两个事件——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形象在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故意选择漫画和骑车事件这两个在常人看来非常平常的事件,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性。
第三部分(18—37段),这一部分是小说的高潮,集中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进一步揭露“装在套子里的人”思想的迂腐和反动。
第四部分(第38—39段),这一部分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死和“我们”送葬。
2.精彩段落
小说安排华连卡遇到别里科夫摔下楼梯的场景,生动细致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有何妙处?
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内心的极端恐惧。这段文字与漫画事件遥相呼应,“促狭鬼”的漫画传遍全城后,别里科夫恐惧到了极点,脸色发青,嘴唇发抖;现在他从楼梯上滚了下来,被华连卡和她的女友看见,别里科夫想象这事情也一定会遍全城,更是恐惧害怕。“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说明别里科夫最害怕的不是柯瓦连科个人的强硬态度,而是华连卡和她的女友把这件事传出去,让全城人知晓,自己“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六、相关链接
(一)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流行于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展示给人们。其作品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在作品中真实深刻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扩大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范围,达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发展的高峰。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所造成的种种罪恶。
(二)名句
有一个聪明的人,就有一千个糊涂虫,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有一千句蠢话;这个千数压倒了一数,就是都市和农村进步迟缓的原因。
文学家不是糖果贩子,不是化妆专家,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着责任的人,受自己的责任和良心的约束。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
信仰是精神上的能力;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没有开化的人有的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度发达的生物才能有信仰。
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成年时期,对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觉,他就不能不感到他关在一个无从脱逃的牢笼里面。
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养最要紧,漂亮不漂亮,对他来说倒算不了什么!要是你头脑里没有教养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还是一钱不值。
在当前这个时代,凡是信得过的诚实的不灌酒的工作者,只有在知识分子和农民当中,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极端当中,才找得到——此外就找不到了。
你知道天才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勇敢、自由的头脑、广阔的气魄……种下一棵小树,他已经能够猜想到再过一千年是什么样子,已经梦见人类的幸福。
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种动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不会任你一边酗酒,一边幸福的,它会时时刻刻猝不及防地给你打击。
人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的早期合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莫泊桑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博得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赞誉。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丑恶,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说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别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
莫泊桑受福楼拜的影响极大,他具有独特的视角,见他人之所不见,以平淡的情节塑造人物,真实的细节凸现性格,反映了现实的思想内容,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格调。
莫泊桑从描写司空见惯的平凡小事着手,把短篇小说的技艺运用到了尽善尽美的极致,形成了逼真、自然的写作风格。他的叙述笔调几近白描,生动而惜墨如金,寥寥数笔,人物的环境、气氛跃然纸上,描写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欧·亨利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曾被诬告罪入狱三年。后迁居纽约,专事写作,他几乎每周写一篇短篇小说,供报刊发表。他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给予揭露和讽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欧·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点,与他的创作环境有极大关系。即使在他已经成名,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的时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经常处于拮据状态。他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
影视
万尼亚舅舅(电影)
剧情简介:
该戏剧主人公万尼亚舅舅当了一辈子供奉姐夫的“好人”,暮年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当了一辈子的“傻瓜”。契诃夫通过展示万尼亚舅舅对姐夫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崇拜的幻灭以及对叶莲娜爱恋的幻灭,天才地预言了人类将遭遇的精神危机和生活意义缺失的困境。《万尼亚舅舅》戏剧往往表层矛盾冲突并不激烈,但具有深沉的意味和内在的张力,犹如一条波澜不惊的江河底下暗藏着潜流。
书籍推荐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契诃夫戏剧全集》、《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契诃夫书信集》
艺术特色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剧作家。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
朴素、自然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对于人生困顿的更为概括的思考。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含蓄、冷峻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含蓄,就是子弹顶在枪膛里。其威力是巨大的。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简洁、凝练
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大艺术特色就是高度的简洁。为了达到这种简洁,通常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如《胖子和瘦子》的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尽可能不在人物的外表上浪费笔墨。从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虽简洁凝炼,但传神、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在平淡中见幽默,在幽默中见深沉。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形象常常升华为富有哲理的象征。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契诃夫不重于细致交待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求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契诃夫具有高超的抒情艺术才能,善于找准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巧妙而多样地流露他对觉醒者的同情及赞扬,对堕落者的否定和厌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抨击,而且浓郁的抒情意味常以“客观”而含蓄的叙述笔法为载体。契诃夫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基于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各异,他巧妙地发出有着微细不同的感彩的笑声,淡淡的幽默往往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练,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 
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契诃夫的成长和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他的作品的社会艺术价值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三、课后阅读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胆怯(qiè)????憎恶(zēng)????规矩(jǔ)????削铅笔(xuē)
B.祈祷(qǐ)???? 滑稽(jī)?????尽管(jǐn)??? 垂头丧气(sàng)
C.降服(xiáng)???辖制(xiá)???? 熏陶(táo)??? 战战兢兢(jīng)
D.周济(jì)???? 讥诮(qiào)????闷热(mèn)??? 性情孤僻(pǐ)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车蓬?????纯粹?????精粹?????心慌意乱??????
B.通宵?????噩梦?????恶耗?????没精打采
C.撮和?????怂恿?????踊跃?????兴高采烈??????
D.消遣?????辩护?????辨认?????筋疲力尽
3.对加点的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才”字突出了人们对别里科夫的憎恶,表现出人们希望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在世上尽快消失的心理。
B.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即使”、“最”、“也”、“一定”这些词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C.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活像一只箱子”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别里科夫的卧室小得可怜。
D.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千万”突出了别里科夫心虚胆怯,害怕新事物的性格。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而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套中人”形象,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可他又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B.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高尔基,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欧也妮·葛朗台》《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母亲》。
C.契诃夫小说总的特点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D.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讽刺手法运用较成功。
二、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5.选文中最能体现别里科夫“影响力”的句子是什么?
6.这段文字后半部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
A.形象地写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力量貌似强大,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B.生动地写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力量在当时还很强大,而“我们”的力量则是软弱无力的。
C.形象地写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力量貌似强大,“我们”的力量表面看是渺小的。
D.生动地写出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腐朽势力力量在当时虽然强大,但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7.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最害怕的是人们违背法令,脱离常规,做了不合规矩的事。
B.别里科夫的论调是套子式的,他的性格是多疑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
C.别里科夫亲自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以后,方才停息了整天的唉声叹气。
D.别里科夫虽然是个小人物,却辖制了整个中学足足十五年,说明了别里科夫之流当时把持着政权,控制着社会潮流。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按要求回答8~10题。
勋章
[俄]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的一项是( )
A.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 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9.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
10.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夫借《勋章》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解析】A “矩”在这里读作ju ,“削”读作xiāo, B “祈”作读“qí”,D “闷”读作“?mēn”, “僻”读“pì”。
2.D【解析】A车篷 B噩耗 C撮合
3.C【解析】说“活像一只箱子”不仅写出卧室小,而且揭示其保守、封闭的性格特点。
4.B【解析】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不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5.“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6.B【解析】A项和D项“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不正确;C项“貌似”“表面”不正确。
7.C【解析】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不是别里科夫亲自开除的,而是“我们”“把他俩开除了事”。
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D项,“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错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
9.①在赴宴前借勋章时,他“说话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内心的急迫、紧张表露无遗;②佩戴上勋章后去赴宴一路得意不已;③在宴会上见到同事后他惊恐万状,丑态毕露;④当他发现法国人也挂着别人勋章、坐在商人的另一个女儿身边招摇撞骗的事实以后,他转忧为喜,而且灵机一动,主动和法国人演出“两骗子双簧戏”;⑤欺骗成功后,他的赌徒心态又活灵活现了,他悔不该未下更大的赌注,借别人更高级的勋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的精妙之处,找到相关心理描写的段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主要集中在赴宴前借勋章、佩戴上勋章后去赴宴、宴会上、发现法国人也挂着别人勋章、欺骗成功后等。结合事件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表现分析,如借勋章的时候,他“说话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内心的急迫、紧张。
10.①爱慕虚荣。普斯佳科夫去斯皮奇金家赴宴借别人的勋章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普斯佳科夫戴上勋章后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依普斯佳科夫看来,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就愣住了;特兰勃良同样为虚荣而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
②弄虚作假成风。列坚佐夫中尉对普斯佳科夫借勋章虽然“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普斯佳科夫借勋章作假;特兰勃良同样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后来为没有借更高等级的勋章而“难过”,可以预料他今后可能会变本加厉,行更大的骗。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另的一面,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如爱慕虚荣、弄虚作假、人性的虚伪、攀比的社会之风等。可以结合作品《项链》探究此题,难度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