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边城
一、原文呈现
二、导学案
《边城》
学习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小说的分析能力。
二、学法指导
1.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2.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热爱。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2.背景资料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3.文题解读
“边城”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即边地的小城。“边城” 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文明、现代)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处处折射人性之美的农业社会;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特殊的(价值社会传统美德)的象征。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傩( nuò )送 蚱( zhà )蜢 鹳( guàn )河 氽( tǔn )着 鞶( pán )鼓
镇筸( gān ) 糍粑( cí bā ) 碧溪岨( qū ) 锣鼓喧阗(tián ) 蓬蓬铛铛( dāng )
(2)解释下列词语:
歇憩:停息、休息。
糍粑:把糯米煮熟后捣烂做成的食品。
鞶鼓:一种革制的鼓
氽:漂浮。这里指潜泳的意思。
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
雄黄酒:就是掺有雄黄的烧酒,民间在端午节饮用。
图文导航
人与自然之间虽得相容,面对人生悲凉命运却无奈困惑
主旨点睛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重点难点
重点
(1)《边城》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选文部分是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述的,在本文中,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茶峒一带之——端午节赛龙舟。赛龙舟是当地最隆重的文娱活动,这一天人们改善伙食,穿着新衣,倾城出动,观看划船。接着,将作品的时间推到了两年前的端午节:就在这一天,翠翠遇见了她的心上人傩送。然后,又带领读者回忆一年前端午节的情形:那一天,翠翠又去看划船,内心希望再次看见傩送,可是却遇见了天保;祖父倾向于天保。可没有想到旁敲侧击的试探却引来了翠翠的不快!翠翠的满腹心事又能向谁言说?最后,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祖孙二人回忆着往事,心中不免都有几分惆怅。由此可以看出,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关系的展开都是以端午节为线索的。端午节像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充分展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情美、人性美。
(2)这篇小说中的翠翠、傩送和祖父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贵、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3)《边城》节选部分展现出了哪些美?
观点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寄托了沈从文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他的哀愁、怜悯和希望。
观点二:《边城》对湘西的民俗风习作了细致的描绘,具有风俗美: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方色彩。
观点三:《边城》中洋溢着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如祖父、傩送、天保等,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难点
(4)有人评论《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悲剧色彩,该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观点一:从人物的命运来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却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天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观点二:从翠翠的爱情态度来看,翠翠的悲剧正是她自己造成的。正是因为她不明确的爱情态度,才导致了爱情悲剧的发生。如果翠翠能果断明了地表明自己的选择,也许就不会造成最后的悲剧了。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的第三至第六章。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每章的内容。
第三章: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以及今年龙舟比赛的准备情况。
第四章:倒叙两年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第五章:倒叙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遇以及爷爷提亲的玩笑在翠翠心上造成的波澜。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这四章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而又呼应衔接,使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也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物的心灵世界。
2.精彩段落
在第四部分中,“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赏析:翠翠在等爷爷的时候,在黄昏那凄美哀怨的景致中,陷入了突如其来的担忧,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唯一的亲人——爷爷。吊脚楼上的曲声与这幽怨的心思相对应。倘使爷爷死了,会有户人家等着她?这是她唯一透破这图画的路?她有该何去何从?引出了翠翠心中隐秘幽暗的一段爱情故事。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却仍能明晰地看到结果的厚重。因为,这是对充斥着周围的死亡的质问,厚重得令人窒息,令人心头一阵发颤。
在第五部分,“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赏析:翠翠心里中意的是二老傩送,而爷爷兴致好得过了头,不着边际,大伺嘉许的是大老天保,还有把翠翠许给大老的意思。翠翠听了这爷爷的不小心的玩笑,确有些当真,当然会心烦意乱,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事实上,翠翠与爷爷的对话暗示了翠翠将来要面对的事情,不可避免的婚嫁,举棋不定的选择。翠翠与老人的语言描写,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的动作描写,以及反映出的焦躁不安,略有气恼的心理,集中体现了翠翠害羞不安的形象。爷爷对孙女心事的不了解,自顾自地玩笑,也从侧面体现了翠翠此刻的孤独,迷惘。
在第六部分“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赏析:客人出于真诚的感谢,“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而这十分大方,气派的馈赠,并没有使老人动摇决心,破例收下。爷爷叫上翠翠追着客人出去,只是为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还以自己的烟草施惠于人,并以此沾沾自喜。翠翠却误以为是那商人欠了爷爷的钱,逃跑了,于是放狗而追,结果是虚惊一场。老摆渡人与翠翠的对话中更是体现了他古道热肠,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质。其淳厚善良的形象更加鲜明深刻。
六、相关链接
(一)京派作家群
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废名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指的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这类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展示其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且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他是唯一个能赖一汪清泉来写实生命”的作家。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帷幕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诗词
我喜欢你
你的聪明像一只鹿,
你的别的许多德性又像一匹羊,
我愿意来同羊温存,
又担心鹿因此受了虚惊,
故在你面前只得学成如此沉默;
几乎近于抑郁了的沉默!
你怎么能知?
我贫乏到一切:
我不有美丽的毛羽,
并那用言语来装饰他热情的本能亦无!
脸上也不会像别人能挂上点殷勤,
嘴角也不会怎样来常深着微笑,
眼睛又是那样笨——
追不上你意思所在。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
我心就抖战,
身就沁汗!
并不当到别人,
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
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的名字。
《七二年冬过北海后门感事》(1972)
依依宫墙柳,默默识废兴。
不语明得失,摇落感秋深。
日月转双丸,倏忽万千寻。
盈亏寻常事,惊飙徒自惊。
《高知赞》(1975)
天才世上少,聪明人尽多,
脸白有福相,心灵似八哥。
应变比冯道,望气胜王朔。
语默明节令,动静识微波。
行船知转舵,触藩易拔角。
或装聋卖哑,或随声附和。
昔年献九鼎,今日贩鹦哥。
陀螺长不倒,高明宜可学。
呼之即欲出,巧佞相切磋!
萧艾芃芃生,中原土肥沃;
兰蕙易凋零,倏忽风雨多。
精通新儒术,即易稳住脚。
道统重心传,师兄是孟轲。
影视
《翠翠》《边城》
文学作品:《虎雏》《边城》《石子船》《龙朱》《沈从文散文选》《湘西》
拓展延伸
1.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2.“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语)
3.据说,1984年,沈从文在众人陪同下,重游湘西老家,兴致勃勃,然而,最后一天,82岁的他却突然坐在地上不起来,哭着说自己再也不想离开了。??
4.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像孩儿永远扑进母亲的怀抱。
5.《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序)
6.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三、课后阅读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挣扎(zhá) 包扎(zhā) 翘起(qiào) 翘首(qiáo)
B.擂鼓(léi) 打擂(lèi) 脖颈(gěng) 长颈鹿(jǐng)
C.埋怨(mán) 拮据(jù) 停泊(bó) 血泊(pō)
D.蚱蜢(zhà) 舴艋(zhà) 眺望(tiào) 角隅(yú)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缠裹 唢呐 赤裸 吊角楼
B.竟争 棕榈 艾篙 踩高跷
C.伶俐 渡船 景致 碧溪蛆
D.皱眉 粗鄙 蘸酒 笑咪咪
3.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 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
(2)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 爷爷死了?”
(3)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 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
A.局束 假若 俨然
B.局促 难道 居然
C.局促 假若 俨然
D.局束 难道 居然
4.对下面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二、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5. 画线语句中,“翠翠明白了”,但为什么“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
6. “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一句中,那些人为什么“笑”?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7. 祖父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理解“狡猾”一词的含义?
8. 简析翠翠为什么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槐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为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10.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1.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B【解析】A项,“包扎”的“扎”应读“zā”;C项,“拮据”的“据”应读“jū”;D项,“舴艋”的“舴”应读“zé”
C【解析】A项,“角”应为“脚”;B项,“竟”应为“竞”,“篙”应为“蒿”;D项,“咪咪”应为“眯眯”。
A【解析】“局束”(动)对人的言语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形)过渡的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局促”指拘谨不自然。依据语境,第(1)句应选“局束”。第(2)句是个假设句,不是反问句,应填“假若”。“俨然”形容庄严、齐整。“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第(3)句中老船夫并非真的生气,所以使用“俨然”。
C【解析】C项应该是“语言描写”
因为翠翠和祖父一样,是一个不爱财的人,对别人的施舍,不愿意接受。?
【解析】解答这道题目需结合上下文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作答。
那些人因为这种纯洁的人际关系和朴素的风俗而笑。从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湘西淳朴的民风与渡船老人和孙女的高洁人格,这中间体现了沈从文“美”和“爱”的理想。?
祖父的“狡猾”体现在留了卖皮纸的年轻人一个铜子,却送给他一把烟叶。“狡猾”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祖父不计报酬,对别人给他的钱,他设法偿还。是祖父淳朴的表现。
端午鼓声、迎婚喜轿,这些勾起翠翠两年前与傩送相识的记忆,少女对朦胧的爱情有所憧憬,羞涩矜持又让她难于向爷爷诉说。翠翠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寄托的是自己少女的情怀。
D
①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③表达“我”别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淳朴的人情关系做铺垫。
①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的人性之善;②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题意;③叙写众人之善,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④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