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卷(基础卷)
分数: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咬文嚼字(jué) 令人神往(wǎng) 落入下乘(chéng) 一蹴而就(cù)
B.数见不鲜(shuò) 锱铢必较(jiǎo) 举不胜举(shēng) 一言难尽(jìn)
C.一字之差(chà) 轻鸢剪掠(yuān) 清沁肺腑(qìn) 窸窣飘零(xī)(shū)
D.遥思远怅(chàng) 眉眼颦蹙(pín) 垂涎三尺(xián) 得鱼忘筌(q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涵义 蕴藉 注消 酩酊大醉
B. 含糊 烂调 疏朗 遥思远怅
C. 因缘 圆晕 干躁 回肠荡气
D. 啰嗦 默契 飘零 得鱼忘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______通常不好。
(2)你如果______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3)敏感而有______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A.涵义 随意 教养? B. 含义 随便 教养?
C.涵义 随便 修养? D. 含义 随意 修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谈中国诗》一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B.“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C.奋斗,是头上冒着热气、额上流着热汗的辛勤劳作,不是坐而论道、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
D.当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新兴书吧,它们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征兵微博”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增强征兵宣传效果,还有助于相关部门随时了解群众的建议,整治违反征兵纪律的现象。
B.随着股票的上市,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身价近3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年轻的自主创业亿万富豪,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
C.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6.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请从表达特点及其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字。(6分)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二、课内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7.“中国诗可不然”一句中“然”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
8.怎样理解文中“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句话的含义?(5分)
9.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的例子想说明什么?(5分)
三、课外文本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由于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0.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诗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11.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
钱钟书
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把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所以,旧文艺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的高瞻远瞩来,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于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on),旁人难于意会。释袾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里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仿佛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
1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认识、估计全面客观,主要是由于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
B.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并非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也许是不屑注意。
C.“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在中国旧传统里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
D.“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的说法是因为发生了统一错觉,对传统不够理解而形成的错误认识。
14.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6分)
15.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6分)
四、材料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直以来,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内容多是劲歌热舞、耍宝搞笑、游戏闯关之类的。但近两年,有这么几档文化综艺类节目亮相荧屏,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弘扬和传承中国古典诗歌为内容,今年已是第二季,热度依然不减,豆瓣评分高达8.5分。还有央视的《朗读者》和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前者将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的朗读相结合,后者将古今名人书信的朗读与背景分析相结合,都是为了实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豆瓣评分分别为8.7分和9.0分。此外,北京卫视推出的以寻访国宝级文化与技艺为内容,旨在推动文化和技艺传承的《非凡匠心》,豆瓣评分也有8.8分。
请就时下文化综艺类节目广受好评、备受欢迎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卷(基础卷)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字音的能力。A项,“嚼”的正确读音为jiáo;B项,“较”的正确读音为jiào,“胜”的正确读音为shèng;C项,“差”的正确读音为chā,“窣”的正确读音为sū。
2.B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字形的能力。A项,“注消”应为“注消”;B项,“烂调”应为“滥调”;C项,“干躁”应为“干燥”。
3.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涵义”与“含义”意思完全相同,是一对异形词。指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此处应用“涵义”。“随意”是任凭自己的意思,“随便”则指任凭。前者重心意,后者重行为。此处表达的是不加限制的挑选,应用“随便”。“教养”指教育培训或一般的文化和品德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达到一定水平或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诗人是在理论、思想上有一定水平的人,应选用“修养”。
4.D【解析】D项,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A项,跌宕生姿: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产生美的效果。B项,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C项,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5.A【解析】B项,成分残缺,“冠以”缺少对应的宾语。C项,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改变”。D项,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6.①本段运用对比反衬和景物渲染的方法,写出了林黛玉气绝时的景象,写得悲凉、凄婉,让人肝肠寸断、不忍卒读。
②本段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从人、事、景的角度烘托出林黛玉气绝时的凄惨景象,读来好不悲凉,真可谓“字字是血,句句是泪”。
【解析】品味语言,要从技巧、环境等角度展开,同时要联系人物性格。语段描写对象是“黛玉气绝”,但这一段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从三个侧面进行描写:一是两个场面的对比,这边是悲痛凄凉,那边是音乐喜庆;二是紫鹃、李纨等的行为和心理;三是环境的烘托。
7.指诗的一般发展规律,即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解析】本题考查“然”字指代的内容,“然”的意思是“这样”,应指上文所说的内容。
8.中国诗不符合诗歌发展到最后是抒情诗的一般发展规律,纯粹的抒情诗在中国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抒情诗在达到很高的境界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所以又是早衰的。
【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早熟”和“早衰”的含义。“早熟”在文中指的是“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的是“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9.想说明中国最完美的抒情诗在中国诗里出现得非常早;中国绘画里,“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出现得也很早;中国的辩证法的成熟早于中国的逻辑。“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一蹴而至顶峰。
【解析】举例往往用来证明某种观点,此处作者观点在前文出现,即中国诗乃至中国艺术的特点——一下子到达了极高的顶峰。
10.D 【解析】A项,文章没有提到古体诗“逐渐走向衰微”,属于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并不是“篇幅可长可短……”的原因,另外,原文中是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C项,文章并未提及唐代古体诗“更似绝句律诗”,属于任意发挥,无中生有。
11.C【解析】文章第二段说“唐代古诗”“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所以C项“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在文中没有依据。
12.C【解析】“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其他选项的理解和分析都是正确的。
13.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措辞不严密。B项,与作者观点相反,原文是“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D项,“对传统不够理解”才“会发生统一的错觉”,逻辑顺序错误。
14.“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答题关键词“当局”“傍(旁)观”“迷”和“审”。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15.①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②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③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答题关键词“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型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钱钟书写文章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喜欢引经据典。
16.【写作提示】从内部层次看,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总说这两年有几档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第二层举例说明。材料暗含着两重对比:一是观众反映的对比,即观众是否高度认可和喜爱的对比;二是内容上的对比,即劲歌热舞、耍宝搞笑、游戏闯关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非凡匠心》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节目的内容是能否获得观众高度认可和喜爱的根本原因。而在内容上,劲歌热舞、耍宝搞笑、游戏闯关等节目是娱乐化的、浅俗的;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或“以弘扬和传承中国古典诗歌为内容”,或“是为了实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或“旨在推动文化和技艺传承”。由此可见,抵制浅俗文化腐蚀,传承传统文化,重铸国民灵魂,是命题的出发点,也是立意的基本方向。
【作文立意】
①当前社会依然需要高尚、高洁和高雅,需要用传统文化重铸国民的灵魂;②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之源;③重拾书本,重视阅读,在忙碌中感受宁静,接受真善美对精神的陶冶。
【例文】
用传统文化救治人心
新年伊始,文化综艺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档档节目都获得好口碑。这是荧屏文化的一次拨乱反正,是对人心深处那个“纯真年代”的呼唤,它让我们看到了浮躁社会的希望和出路,这就是在用传统文化救治人心,用文化的“真善美”重铸国民的灵魂。
我们生在一个人心沙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助人为乐惹麻烦,拾金不昧成被告等各类负面新闻频频见诸媒体,诚信危机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一位老人实名举报某官员的违法行为,百姓拍手叫好,却遭到正在高中读书的孙子的批评:“60多岁的人,当什么英雄,一点不成熟!”堂堂中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候,竟也如此低俗,时下国人的精神风貌可见一斑。
人心何以如此堕落?时下的文化导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市场经济大潮铺天盖地而来的背景下,一些文艺工作者一味地迎合市场,俯就低俗,诸如电视节目单纯追求收视率,报刊书籍盲目追求发行量,学术研究追求速成,名著改编沦为“戏说”,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导致文化品质急剧下降,文化形势日趋诡异,使文化逐渐丧失养心的功能和效用,而沦落为心灵的毒药和精神的杀手。
人心何以救治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文化”犯下的过错还应由文化来纠正。文化综艺类节目备受欢迎,说明人们对低俗文化的厌弃,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中国是一个具有“文以载道”传统的国家,文化综艺类节目正是以文化为载体给观众传达深层次的感动和思考,将以往浅层次的娱乐享受和单纯的视听欣赏上升到审美的层次。这无疑是人心救治工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其实,对于人心救治而言,不只是诗词歌赋,整个中国文化都是一剂疗效极高的良药。南怀瑾先生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儒道佛三家,分别开不同的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解决人的精神饥饿问题;道家开的是药店,治疗心灵疾病;而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我们要用传统文化的“真善美”来重铸国民的灵魂,救治那些迷失的人心!
【点评】文章先从文化综艺类节目火爆荧屏起笔,提出“用传统文化救治人心,用文化的‘真善美’重铸国民的灵魂”的中心论点。然后,概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探讨不良的文化导向对人心堕落的影响。最后,阐述利用传统文化救治人心的原因以及必要性。全文站在时代高度,关注社会现实,紧扣“救治人心”展开论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论证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