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六 《孟子》二章(二)
知识积累
字音字形
胶鬲(gé) 畎亩(quǎn)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傅悦(yuè) 曾益(zēng)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
3.丈夫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4.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
5.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7.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8.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9.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
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1.之 父命之(代词,指“丈夫”)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2.于 征于色(介词,在)
生于忧患(介词,在)
戒之曰(动词,告诫)
3.戒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4.发 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而后作(连词,表承接)
5.而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动词,能够)
6.得 得志(动词,实现)
词类活用
1.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2.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3.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4.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5.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文言文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难点解析
1.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得志时与百姓一同实践道德操守,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参考答案】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愿。而大丈夫在面对“富、贫、威”时一定会保持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结论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怎么说?
【参考答案】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及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课后题解
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妇妾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以及孟子在别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了。
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对它最好的注释。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是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李自成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建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一败不可收。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见长,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两三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运用排比的句式,分别从“仁”“礼”“义”三个方面,论述了要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贯彻的儒家思想。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历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四、翻译下列语句。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尔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参考答案】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
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在国内假若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若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写出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我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一句作为我的座右铭。因为对于我们这些从小便生活在幸福中的学生来说,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的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