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十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十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9 09:1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十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朱敦儒的词语言清畅俚俗,多谢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有“词俊”之称,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资料链接
这首词是朱敦儒 在靖康之难,仓猝南逃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金陵城上西楼,倚 清秋 。 在南京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 原 乱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南下中原,
簪缨散 ,
官僚们散了,
几 时 收 ?
什么时候收复国土?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是帽带。
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名师点评
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即是痛彻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朗读节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名句赏析
1.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赏析:“簪缨”是贵族官僚们的帽饰,这里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乱,指靖康之难后金人侵占中原,北宋天下大乱。簪缨散,形容北宋世家贵族纷纷逃散。“几时收?”沦陷的中原何时收复呢?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南宋小朝廷压制抗敌将士,盛行投降主义情势的愤慨和抗议。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上阕写金陵登临之所见,触景生情,引起感慨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下阕回首中原,抒发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中心思想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写作特点
触景生情,虚实结合。这首词上阙主要通过描写景物来抒情,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写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总体以实写为主。下阙用概括叙述与议论抒情的表达手法,直言国事,由中原的溃败到豪族的南迁,总体以虚写为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作者简”。
资料链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这是一首忆昔词。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常 记 溪亭 日暮 , 常常记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沉醉 不知归路。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兴 尽 晚回舟,
一直玩到兴尽才驾舟返回,
误 入藕花深 处。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争 渡,争 渡,
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 起 一滩鸥鹭。
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溪亭:溪边的亭子。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名师点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朗读节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名句赏析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赏析:“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第一层(1、2句):写溪亭喝酒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第二层(3、4句):写误入藕花丛中
第三层(5、6句):写乘着酒兴奋力争渡
中心思想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乘着小舟,来到荷花中间,玩的很尽兴。迷失了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早期生活的闲适与舒心。
写作特点
1.用词简练。这首词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2.描写细致入微。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一种白描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表现了李请照早期词引出新思,取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艺术特色。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