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四 唐诗五首(四)
综合练习
基础练习
1.按要求填写诗句。
(1)渡远荆门外,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
(3)《野望》中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诗句是: ,
。
(4)《黄鹤楼》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是: , 。 ? 。
(5)《使至塞上中》,诗人描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诗句是: , 。
2.划分下面诗句的朗度节奏。
(1)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2)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3)树 树 皆 秋 色,山 山 唯 落 晖。牧 人 驱 犊 返,猎 马 带 禽 归。
(4)山 随 平 野 尽,江 入 大 荒 流。月 下 飞 天 镜,云 生 结 海 楼。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下列对《黄鹤楼》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6.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7.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8.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9.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10.《黄鹤楼》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诗人在《野望》一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1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野望》的颔联。
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15.《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16.《渡荆门送别》的尾联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18.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备战中考
1.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2)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争”、“啄”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四 唐诗五首
基础练习
1.(1)来从楚国游。
(2)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3)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4)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5)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1)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2)(仙人驾)黄鹤离去再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3)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向归雁飞入了胡天。
(4)我还是喜欢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5)登上孤山寺背面贾公亭西侧的山(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水面开始与湖堤一样平了,低垂的云似与湖水相连。
4.B
5.B
6.B
7.C
8.C
9.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乡、思故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10.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11.流露出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1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14.“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15.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6.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17.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18.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备战中考
1.(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2.(1)D
(2)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特风光,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
3.(1)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2)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