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 短文二篇(一)(文学常识、课文详解和归纳总结)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 短文二篇(一)(文学常识、课文详解和归纳总结)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9 10:0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 短文二篇(一)
答谢中书书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资料链接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课文详解
句段全解 注释
答谢中书书 山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两岸
叹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
石壁,五 色 交 辉。青 林 翠 竹 ,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俱备。晓 雾 将 歇 , 猿 鸟
四 季 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乱 鸣;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
跃 ,实 是 欲界 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 ,
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未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这种奇丽的景色中了。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名师点评
本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朗读节奏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名句赏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赏析:这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赏析:作者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赏析:作者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静 沉醉山水
答谢中书书 具体描绘 平视: 愉悦得意
青林翠竹
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 动
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心思想
这封书信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作特点
1.意境优美。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兴致,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景象绮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2.结构缜密。本文虽是短文,可是作者构思精巧。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记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加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3.语言凝练。这篇短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句知冗。先言“高峰”给人一个“高”的总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三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非常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资料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课文详解
句段全解 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 衣 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睡, 月色 入 户,欣 然 起 行
觉,这时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来
。念 无 与 乐 者,遂 至 承天
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于 中 庭。 庭 下 如积 水 空 明
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 竹柏 影也。
水中仿佛有像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枝叶的影子。
何 夜 无 月,何 处 无 竹柏 ,但少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啊?只是缺闲 人,如 吾 两人者耳。
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朗读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名句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月色入户
叙事:赏月缘由 贬居寂寞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悲凉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下月景 景色宜人 豁达乐观
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
抒情:愉悦苦闷 点睛之笔
如吾两人
中心思想
这篇游记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特点
1.叙事简约。文章叙事简明扼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又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溶,而非月黑风高。作者抓住了这个特点,铺展文墨,简洁入题。
2.写景特色鲜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出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柏枝叶,投影到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紧扣“月”字,从竹柏之影入手,独具匠心。
3.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如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