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九 诗词五首(三)
知识积累
字音字形
谩(màn) 折戟(jǐ) 不胜簪(zān) 塞上燕脂(yān)
古今异义
结庐在人境(古义:建造、构筑。今义: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发生某种关系等。)
难点解析
1.《饮酒》(其五)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参考答案】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参考答案】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选择第一种说法比较好。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5.试从“炼字”的角度,对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作一点赏析。
【参考答案】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或: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
6.《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
7.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8.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9.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10.“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课后题解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苏轼认为“悠然见南山”是俗本的作为,用“见”可改变此篇神气索然的美学风貌。“望”是有意为之,“见”是无意得之,趣闲景远,悠然忘情。有意无意之间,心境截然不同。“见”更能表现出陶潜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超凡脱俗的情怀。
二、陆游说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深红色、紫色,不仅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玉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从《赤壁》最后两句诗,我们可以品味出,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诗人是那么失落、无奈和无助。面对当时朝廷的动荡,诗人如果保持沉默,自己会感到耻辱;可是奔走呼喊,又无人响应支持。诗人就处于这样一个无奈、无助的彷徨的境地。
《渔家傲》中写梦中海天冥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局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清辉】月光。【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双照】共照两人。
【参考答案】相同点:《春望》与《月夜》都以国家动荡为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两首诗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不同点:《月夜》更侧重抒发个人情感,运用了“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诗人在下笔时未从自己的角度写作,而是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描述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
《春望》则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来抒发情感。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五、背诵着五首诗词。本课诗词中有很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两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参考答案】示例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处在灭亡边缘,山河依旧却满目凄凉;春天又来到了,长安以往繁华的景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破旧的宫殿和长得很高的野草,一片萧条景象。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饱含诗人的感叹。
示例二:“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拂晓海上乘船,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雾气,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天快亮了,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描绘了一幅磅礴豪迈、瑰奇雄伟的海天一色图。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