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人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人民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0 23:15:13

文档简介

专题综合测试(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其主张体现了( D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师夷长技以求富”
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①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求富”,故②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③正确;魏源《海国图志》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B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A项错误;“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故B项正确;“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故C项错误;“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D项错误。
3.恭亲王奕?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下列选项中最能切合奕?本意的是( C )
A.重视西方的先进器物,雇买以应其用
B.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C.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D.兼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制度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的理解。此话反映了奕?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还应当通过新式学堂的兴建培养科技人才,最终达到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故C项正确。A、B两项仅反映了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与“……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的含义相吻合。洋务派并没有学习西方的制度,仅学习西方的技术,D项错误。
4.薛福成在《变法篇》中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材料表明他的主张是( C )
A.“求富”“自强”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中体西用”
D.“西学东渐”
解析:材料表明薛福成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材料没有反映他“求富”“自强”的主张,故A项错误;薛福成主张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薛福成这一主张符合“中体西用”观点,故C项正确;“西学东渐”强调西学对中学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题中“中学”的主导地位,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
5.“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C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可知其要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从题干中“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难以摆脱封建羁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B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解析: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不但没有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反而把孔子抬出来打扮成改革先师,体现了他想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维新思想阻力的特点,故答案选B项。
7.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巨”,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 B )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的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故A不合史实,故排除;维新派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B符合题意;C不是题意的主旨;D表述错误,维新变法是当时的时代潮流。
8.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C )
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解析:材料“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指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不能根本改造国家,于是1915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从思想领域唤醒国民,改造中国,故C符合题意。A把社会动荡归咎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不当的,因为辛亥革命的初衷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政体,排除B。共和体制是对专制政体的否定,只是还不足以真正革新国家,故排除D。
9.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下列叙述与其观点不符合的是( C )
A.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
B.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C.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
D.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解析:材料不涉及文学革命,也就不会为文学革命指明方向,C符合题意,正确;毁孔庙罢其祀足以证明彻底反封建的决心,A不符合题意,排除;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也是材料的主旨,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
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和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 )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胡适主张以科学批判的方法整理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要求,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是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不是“保存国粹”,故B项错误;材料与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全盘西化”的思想,故D项错误。
11.1920年,《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理念:封面正中是地球,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扣。这反映出( C )
A.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B.新文化运动已使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了人心
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向
D.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
解析: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A。题干无从体现民主科学的思想,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得到苏俄的大力支持,排除D。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日益结合,而且通过排除法,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C。
12.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D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解析:经过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故选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事件是辛亥革命,排除A;“尊孔复古”泛滥的现象指的是袁世凯复辟,排除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排除C。
13.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D )
A.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B.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康梁的维新变法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体现出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联系,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我们不能单单根据这两件事情就得出这一结论;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两者思想领域的相同性;C项错误,这是一种思想领域的渐进性体现,并不是并存的关系。
14.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尔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C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政治学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还允许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存在,说明辛亥革命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说法错误,为中共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不是辛亥革命。
15.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D )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解析:不论“中体西用”“进化论”还是“阶级斗争论”均是在挽救民族危机,均是在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但“中体西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也非否定儒家正统思想,更非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所以本题只有D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摘编自《汉字发展史纲要》
材料二:“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新青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
材料三:“汉字能够很容易地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并指出汉语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其主张。(8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6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连绵不断,自成体系;使用广泛;影响范围广。
原因: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政府的大力推广;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古代教育的发达。
(2)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中批判传统文化。
评价:这一主张在当时有利于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但选择的方法太偏激,不可能实现拯救中国的目的。
(3)意义:汉字书写统一能够减少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延续;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文明的扩展;形成了中华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国家统一、政府推动以及考试制度影响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1918年”从新文化运动背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角度评价该思想。
(3)依据材料三“汉字能够很容易地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归纳回答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6分)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6分)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
答案:(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思想: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
派别:洋务派。
(3)局限性: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进步: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4)不足之处在于否定一切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解析:第(1)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句话中总结归纳其共同点;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形势上分析其主张的不同。第(2)问,从其主张内容上分析作答。第(3)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分析其局限性;从“冲决”“破坏”“提出”等关键词中分析材料三的进步性。第(4)问,材料三的不足之处要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上分析。
PAGE
1课时作业8 “顺乎世界之潮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是( B )
A.汽车制造技术
B.蒸汽机车制造技术
C.电话制造技术
D.内燃机制造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处于“蒸汽”时代,所以“长技”是指蒸汽机车制造技术;A、C、D三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答案选B项。
2.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这反映出魏源( B )
A.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B.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
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解析:材料大意是,民众选举一人作为国家元首,不世袭,四年一届。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A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C错误。D夸大了魏源认识的作用,排除。魏源睁眼看世界,突破了传统的守旧观念,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B正确。
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如果你是洋务派,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你将得出的结论是( C )
A.闭关自守
B.完全西化
C.中体西用
D.推介中国文武制度
解析:近代史上,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员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故选C。
4.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C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解析:从材料“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中可以看出,材料主张在封建主义势力依然强大的情况下,“中体西用”思想是较好的改革方案,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中体西用”的影响不符,近代中国正确的救国方案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他的救国实践都失败了;B项与“中体西用”的内容不相符合。
5.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洲,这被认为是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当时( C )
A.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
B.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
C.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
D.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
解析:从材料“大伤国体”“汉奸”可判定时人对于郭嵩焘出使西洋做法的排斥,体现出当时国人仍然没有摆脱出天朝上国思想的限制,故C项正确,A项中的“敬畏”不符合题意;B项中的“平等”说法错误;D项中的“盲目排外”不符合天朝上国思想。
6.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以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D )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D项正确。《天演论》的广泛发行说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这和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没有关系,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部分国人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政治民主改革,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排除。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7.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D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选D项。
8.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是指( B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顽固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立党”要“保国”“变法”等信息,可判断出是B项维新派。
9.甲午战争之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以及学会的创办人( D )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战后之所以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故D项符合题意。B项没有正确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材料中没有提出创办人的身份,故A、C项错误。
10.严复在某译著中说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材料信息反映出( D )
A.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
B.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D.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力
解析:严复说“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指导意义,说明生物进化论在社会发展上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得出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作用,因此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而严复是维新变法的理论家,因此是跨科学领域的一种应用;B项说法正确,但是不能体现出这一思想的实际应用情况;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1.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D )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解析:近代以来面临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道路,材料中各种救国道路思想的出现,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D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B中“根除”说法绝对;C中“弥补”不符合史实。
12.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救国探索的道路。其中康梁维新派要在中国变法维新,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康梁维新派变法维新,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劝学篇》
材料二:“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公车上书》
材料三:“……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1)材料一、二、三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有什么区别?(12分)
(2)材料二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三有何不同?后者的号召力超越前者的原因有哪些?(14分)
答案:(1)材料一是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材料二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三是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2)材料二主张保留皇帝,材料三坚决主张推翻皇帝。
原因:政治上,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可挽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思想上,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的思想武器,掀起了革命的热潮。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出自洋务派张之洞,材料二出自康有为等人,材料三出自孙中山等人,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2)本问实际上是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不同,维新派主张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推翻皇帝,实行民主共和,再根据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14分)
答案:(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
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
(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解析:(1)背景:西学中源,根据“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概括,进一步结合明清时代特征回答;中体西用,由“‘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千年变局”“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概括得出。
(2)影响:“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都是思想解放的表现,可联系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影响回答,再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存在的不足。
PAGE
5课时作业9 新文化运动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历史条件是( C )
A.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的缺陷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其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只是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故选C项。
2.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D )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是由于袁世凯尊孔复古为他复辟帝制做理论宣传,所以现实不是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故A项错误;B项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现实主要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辛亥革命主要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在思想意识上并没有使民主意识得到普遍提高,故C项错误;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宣扬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正是针对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而进行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故D项正确。
3.北京大学曾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在办学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在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D )
A.吸引外来文化
B.提倡学术自由至上
C.促进民主改革
D.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解析:本题要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袁世凯当时在思想界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很显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实质是要让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包容,故答案为D项。
4.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了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
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科学’一词出现1
913次,而‘民主’仅305次”等,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假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故B项错误,A项正确。C、D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均属于无关项。
5.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D )
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都是封建时代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主张文学创作要宣扬和维护儒家伦理纲常,而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际上就是要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D项正确。B项夸大了文学革命的作用;A、C两项都是文学革命的客观效果而不是目的。
6.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道:“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它们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是指( B )
A.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B.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
C.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D.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
解析: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以俄为师”。材料中的“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对苏俄民主的推崇,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就作用而言,新文化运动前期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主要“新”在
( B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地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提出反封建的思想,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封建思想不彻底。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从而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B项。
8.“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该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D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
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则发达利己之心,实为完成人道主义之根本。人道主义其鹄的,利己主义其经程也;(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醒》
材料三: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生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
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青年的误会》
(1)结合所学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道德标准”包含哪些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主要思想观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6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列举的“青年的误会”与新文化运动有怎样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试分析这场道德伦理革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1)观念:儒家传统道德(三纲五常)。
内容:人道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2)观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共和政治不能相容。
历史原因: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关系: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导致材料三中“青年的误会”。
作用: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观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教材所学即可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平等博爱”“人道主义”“自由思想”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共和立宪制”“保守纲常阶级制”“绝对不可相容”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从儒学的历史地位与袁世凯的尊孔复古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出发,思考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与材料三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第二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革除……旧道德”“平等博爱……人道主义……自由……”和材料二中的“独立、平等、自由”等信息进行概括。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