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 课后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 课后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0 16: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藤野先生》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烂漫(màn)
樱花(yīn)
油光可鉴(jiàn)
绯红(fēi)
B.芦荟(huì)
和蔼(ǎi)
杳无消息(yǎo)
发髻(jí)
C.畸形(qí)
不逊(xùn)
驿站(yì)
瞥见(piē)
D.匿名(nì)
诘责(jié)
教诲(huì)
深恶痛疾(wù)
2.下面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B.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了解社会大事)
C.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D.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儿消息也没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对台湾那些不认祖宗、不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台独”分子深恶痛疾,他期盼祖国和平统一那天早日到来。
B.木芙蓉花可食用,古人曾用芙蓉花煮豆腐,红白相衬,有色有香,好像雪霁之霞,美其名曰“雪霁羹”。
C.这篇小说因其情节上的抑扬顿挫、人物形象的鲜明深刻而吸引了很多读者。
D.那些杳无消息的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在公安部“猎狐行动”的打击下,先后有92名被抓获。
4.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
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
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

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5.关于本文内容,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1926年写于日本东京。
D.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填空题
6.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烂熳(_____)
油光可鉴(_____)
芦荟(_____)
抑扬顿挫(_____)
不逊(_____)
匿名(_____)
诘责(_____)
喝采(_____)
凄然(_____)
深恶痛疾(_____)
fēi红(_____)
yì站(_____)
落dì(_____)
托cí(_____)
教huì(_____)
yǎo无消息(_____)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深恶痛疾:__________
(2)虽然发出了很多寻人启事,但他就如泥牛入海般,至今仍是杳无消息。
杳无消息:__________
(3)用写匿名信的办法栽赃陷害,暗箭伤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匿名:__________
(4)他的慷慨陈词,抑扬顿挫,得到了与会群众的赞赏。
抑扬顿挫:__________
8.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上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句: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
”的保姆________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救火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0.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11.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1)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2)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勿忙而焦急。
12.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1)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2)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13.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4.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15.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教师节”前夕,八年级(1)班开展了以“红烛颂——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歌颂教师的诗词或对联有很多,请你任举一例,写在下面。
(2)同学们制作卡片送给老师,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请你仿照前两句,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相应,句式相同。
(3)为参加以“辛勤的园丁”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一个学生搜集了下面三则材料,其中有一则不符合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明代文学家宋濂,自幼刻苦学习,乐以忘忧,求学时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霍懋征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工作在第一线,80岁的时候还上讲台进行示范教学。
材料三
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教师王建林,坚持在贫困山村任教22年,他把自己比喻为山上的树,时日越久,扎根越深。
五、作文
17.本文运用白描手法,抓住藤野先生的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他的性格。请你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段,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C
6.mànjiànhuìcuòxùnnìjiéhèqīwù绯
驿第辞诲杳
7.
(1)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2)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3)没有署真实姓名。
(4)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8.(示例)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魁魅魍魉。
9.
阿长
藤野先生
10.平时的课:气定神闲,娓娓道来。最后一课: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1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2)使用比喻修辞,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的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12.(1)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2)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13.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14.示例一:说起文化与美,都有一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示例二: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15.(1)示例:①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2)示例: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示例:鲁迅的本色是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毫不留情。
16.(1)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示例:您不是设计师
却美化着我们人生的蓝图
(3)材料一不符合要求。因为演讲活动的主题是“辛勤的园丁”,而材料一的主题是“勤学尊师”。
17.示例:记得一次学校大扫除,我们班的同学楚明翰带领着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疯狂的劳动。虽然他个子不高,但他做起事来干净利索。他给我们分配了最简单的任务,却给自己留下了最难干的活儿。他先撸起袖子,抡起扫把,把走廊扫干净;然后他拿起拖布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把布满灰尘的楼梯擦得干干净净。虽然他累得满头大汗,但是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都干得热火朝天,很快,我们就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