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
庐州(古)——合肥(今)
修水(古)——艾邑、分宁(今)
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有的影视剧里不注意,活人也穿着死人衣服,就闹笑话了。
小结:过去,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有着严格的规定。
2.分组探究。
第一组:天文地理组。
第二组:纪年纪时组。
第三组:科举选官组。
第四组:姓名称谓组。
第五组:礼仪制度组。
要求:各组派出一位同学,指出各句子中对应的文化现象,并用课本上梳理的知识作简单的解释。
2.小组展示,师生评议补充。
第一组——天文地理组
①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②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
《过秦论》)?
教师补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是杜甫送给好朋友的一首诗。商宿就是心宿,“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出示二十八星宿图)。挚友分离,就好比参商这两个星斗,一西一东,此起彼落,永远不能再有相见的机会。由此,我们更容易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层情感。简单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会帮助我们扫清阅读障碍。
第二组——纪年纪时组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③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④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第三组——科举选官组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③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袁枚《祭妹文》)
教师补充:传说燕山附近有个姓窦的人,他的五个儿子先后登科及第,人称“五子登科”。《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第四组:姓名称谓组
请指出下列历史人物“名”和“字”之间的关系。
古人姓名称号很讲究。比如韩愈,名愈,字退之,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韩吏部(晚年任吏部侍郎),韩文公(谥号文公)我们这里只谈“名”和“字”。
学生梳理并归纳:
同义:班固,字孟坚;诸葛亮,字孔明。
相反:管同,字异之;王绩,字无功;朱熹,字元晦(恨晨光之熹微)。
相近:岳飞,字鹏举(寓意鹏鸟展翅高飞);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武王伐纣,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最终饿死。名字包含这一典故);苏轼,字子瞻(“轼”,指车上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中有“凭轼而观”的记载,站得高看得远。苏轼的名字,取瞻高望远之意)。
第五组:礼仪制度组
①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为例,归纳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②以《烛之武退秦师》《季氏将伐颛臾》等为例,分析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③《礼记.内则》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这种“养老”思想,在哪一篇课文中有所体现?表现可怎样的社会思想?顺便翻译下这句话。
④下面是《礼记·曲礼上》中有关“礼”的格言式的警句,你认为这些说法是否有现实意义?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此内容不做重点分析,学生基本把课文涉及到的内容解释清楚即可。
教师稍微提示: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有关祭祀的“吉礼”;有关丧葬的“凶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
三、难点突破
问题:如何有效掌握和有效解答语文试卷中的古代文化常识题?
1.方法一:联想课文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迁移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于课内,只要能把初高中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考试时运用联想,回顾学过的课文相关注释,就有可能轻易解答出此类题目。
示例: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借指儿童时代。
B.烽火扬州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六国之地,因处太行山以东,故名。
2.方法二:背诵歌谣
示例: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结合语境,从下列节气名称中选出相应的内容填入文中画线处。选项正确的是(
?C
)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霜降?
大雪
??①
??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②
??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③
?????芦花红蓼滩。?
?④
?????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A.①立秋
②秋分
③霜降
④立冬??
?
B.①秋分
②立秋
③霜降
④立冬
C.①立秋
②秋分
③霜降
④大雪???
D.①立夏
②立秋
③大雪
④冬至
提示: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诗歌和对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再比如《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对峙南北朝,隋唐大一统。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元明清三朝,中国疆土定。
课堂练习:聪明的古人常常通过夜观天象来决定行军打仗之事,请大家观察右侧星宿图,看看能联想到哪些课文或成语典故?
3.方法三:巧记图表
示例:二十四节气图;天干地支图;科举制度思维导图。
补充:除以上三种方法外,根据语境推断也不失为一种靠谱的办法!
四、拓展延伸
1.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传统文化?
应试的需要;读懂文言文,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古人,沟通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提升鉴赏力和文化修养;民族的精神根脉所在,我们的责任道义所在…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考纲》指出,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甚至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科目中,也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内容。比如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作为试题背景材料,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魅力。
2.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呢?请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一:《钱良臣教子》:南宋的钱良臣教儿子读书,告诫他凡是遇到?“良臣”二字,读时都要改成“父亲”。一天,其子读《孟子》中“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改读为“今之所谓父亲,古之所谓民贼也”。结果避讳反而成了辱骂。
明确:古人为什么讲避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出于对长辈的尊重,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林黛玉把“敏”字读成“密”字,写“敏”字或多一笔,或少一笔。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唐朝诗人李贺,才华横溢却无缘仕途,因为父亲名晋肃,与“进士”音近,迫于世俗的压力,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韩愈特地写了一篇文章《讳辩》为李贺鸣不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避讳不能走向极端。对传统文化不能僵化继承,盲目遵守,要审视,要反思。
材料二:《张家界改名》:受《阿凡达》的影响,电影里潘多拉星球悬浮山的原型——张家界“南天一柱”,竟然被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南天一柱”是张家界“三千奇峰”中的一座,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南端,海拔高度1074米,垂直高度约150米,顶部植被郁郁葱葱,峰体造型奇特,垂直节理切割明显,仿若刀劈斧削般巍巍屹立于张家界,有顶天立地之势,故又名“乾坤柱”。1月25日上午,张家界“南天一柱”正式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这一“更名”事件引发网友质疑。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网友对此事持反对态度,认为改名是“崇洋媚外”,甚至有网友批评张家界数典忘祖,讽刺不如把张家界市一起更名为“潘多拉市”。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古今地名的沿革,那么材料二里的改名又如何呢?你觉得更喜欢哪个名字?“哈利路亚”不也挺好听吗?
明确:“南天一柱”、“乾坤柱”,中国很多地名都浸染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气息。文化是让人产生联想的,是能让人找到认同感的。很难想象“哈利路亚”这一《圣经》中赞美上帝的专用语,能让中国人找到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还是应该坚持把它传承保留。
2.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或许可以记住这些关键词,一起大声朗读:
温情与敬意、责任与传承、审视与转化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那些从旧时光里一点一点传承下来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血脉之源,文化之根,我们应该用心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