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掌握新闻严谨的结构;
2.赏评新闻准确的用词;
3.体会新闻鲜明的情感。
激趣导入: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一、重点
1. 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2. 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二、难点
以此文为范文,学习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一、朗读新闻,把握新闻要点
1. 找出六要素,理解新闻事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要素 内容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2. 分析结构层次,学会读新闻。
(1)看标题,可以了解新闻的哪些内容?
明确:人物、事件和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2)析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研主体,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主体部分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材料。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二、品读新闻,体会语言特色
1. 作者除了条理清晰地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词语?请你圈一圈。
明确:语言的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全文最后,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用“越过”就没有这么生动,“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如果换作“到达”,则太泛,不具体)“24小时内”,时限明确。(如果换作“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用“现在”的话,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换作“剩下的”,表达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富有感彩的词语,请你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明确:语言鲜明、富有感彩。
例如:①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例如:②从“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听出了作者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三、探究文本
这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文章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
精彩新闻导语欣赏
一、技巧点拨
导语,即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导语的任务是什么?一是,要简明扼要地揭示消息的内容核心(类似记叙文开篇的“总起句”),即主题思想,或文章所报道的主要事实。二是,要吸引读者把全文看完。
赏析新闻导语,要关注两点,一、是否概述了新闻的事实或者中心内容。二、是否具有吸引力(从句法、语法、修辞等角度入手)。
二、精彩导语赏析
示例一:新闻《女儿要上大学总统老爸伤神》的导语:
【美联社华盛顿7月28日电】一想到女儿马莉娅就要上大学了,美国总统就禁不住黯然伤神。
赏析:这个导语类似于小说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一句话就把主人公面临的矛盾交代清楚了。主人公是公众人物,体现了新闻价值的显著性,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用快节奏的叙事符合此类新闻的特点。
示例二:新闻《美总统劝诫非洲青年》的导语:
【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7月28日报道】美国总统周一告诉参加会议的非洲青年领袖,不要再为非洲大陆落后的经济发展“找借口”。而在大学时代,他的第一个政治抗议就是针对西方对非洲国家的压迫。
赏析:这个导语采用了对比手法,两句话就把美总统的现在与过去的政治观点的变化和冲突凸现出来,有戏剧性,毫不隐晦地揭了总统的老底,勾起了读者欲先睹为快的好奇心。
示例三:新闻《俄教会批准“恢复清醒”》的导语:
【俄罗斯《晨报》网站7月28日报道】十月革命前,俄东正教曾有过“清醒日”,该节日在苏联时期被取消了。如今,“清醒日”即将重设。莫斯科教区官网上称,俄东正教会最高会议批准了两位主教的提议,通过了恢复“清醒日”传统的决定。
赏析:这个导语用新闻背景开头,把新闻主题“恢复清醒日”的来龙去脉用简洁的两句话交代清楚,瞬间完成了对历史时空的穿越,用快镜头将历史的沧桑变化跳跃式地定格。
示例四:新闻《俄潜艇搭救遇难小艇》的导语:
【西班牙《阿贝赛报》7月28日报道】也许对于任何一名水手来说,在海上天气恶劣时遇到船只故障都是最可怕的梦魇。而这种不幸恰恰被航行在北冰洋的一艘小艇上的船员们碰上了。而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将亲历历史上最奇特的海上救援行动。
赏析:这个开头将一个戏剧性的事件用娓娓道来的“也许”引出,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和惊险刺激说一半留一半,留下了悬念,读者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知道最终的结果。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消息,完成练习。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
A. 锐不可当(dǎng 阻挡、抵挡)
B. 馈退(kuì 馈败)
C. 歼灭(jiān 消灭)
2. 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为文中第 句话。
3. 文中划横线部分采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4. 如果将文中“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改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吗?为什么?
二、语言运用
5. 根据下面的新闻,在横线上把这则新闻的导语补充完整,补充的内容不超过50字。
在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的处理问题上, 。
日本政府10月19日就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发表声明,决定向中方支付武器处理费3亿日元,并要求中国政府在公开场合说明这3亿日元并非是给被害者的赔偿,而是支付给处理这起事故的相关单位和医疗机构的处理费。日本的这种坚决不赔偿的态度引起了受害者的不满,中国外交部19日发表讲话说,这3亿日元“是为了用于赔偿损失”,包括赔偿给身心受到巨大伤害的受害者。预计此事的处理今后仍将会有波折。
1. C 解析:A. “dǎng”应为“dāng”;B. “馈”应为“溃”。
2. ①②
3. 议论 画龙点睛,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以及敌军溃败的原因,表明了毛泽东对我军取得渡江作战胜利的看法,使新闻的主题更鲜明,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4. 不好。因为原句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若说“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5. 日本政府声明支付3亿日元处理费而不是赔偿金,引起了中方受害者的不满,中国外交部就此发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