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4《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册4《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1 16:1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一着惊海天》
学习目标: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
激趣导入:
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为了这一梦想成真,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挑战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
今天,让我们通过这篇通讯,一睹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精彩画面,感受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一、重点
1. 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2. 品读课文,感受通讯的现场感和美感。
二、难点
感受通讯的现场感和美感。
一、了解“通讯”
二、走近“辽宁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改装后中国将其称为001型航空母舰。
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
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
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
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
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一、读课文,体会战斗机成功着舰的现场感
《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报道,显现给读者的就是一幕幕电影,具有生动的画面感。文章很多地方富有“硝烟味”,气氛紧张。请同学们品读下面的句子,仔细体会这篇文章的现场感。
1. 一着惊海天
明确:这是通讯的标题。“一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
2.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明确:“海风呼啸”“斩浪前行”“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等句子和词语,一下子把整体布好了局,彷如一位画家已将画布底色定格。
3.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明确:“顶着凛冽寒风”“不同颜色马甲”“阻拦索"等词语很容易在读者心里荡起涟漪,让读者感觉在看一个个镜头,想先回味—下却又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4.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明确:此处,作者把口令声翔实地呈现出来,更是把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的对话——做了描写,让读者仿佛就置身于塔台内,聆听着两人之间的对话一般。
5.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明确:描写关键的着舰环节,“咆哮声”“一转弯”“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等一系列紧凑的动作细节,作者不惜笔墨地做了详细描述,把读者的眼睛死死地吸引在着舰过程中。
纵观全文,作者用准确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桢桢战鹰着航母的动作画面。
二、品课文,分析本文具有的美感
读新闻,借助文字,同样可以收到美的熏陶。
1. 动态美。文中很多动作描写,呈现出活跃热闹的现场,产生了视觉冲击。如课文开头,首先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出一种宏观壮美的意境。
原文: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 情感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赏读这篇文章,一股家国情油然而生。“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困难。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引发了读者的关注和情感共鸣。这样的美,是情怀之美。
原文: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3. 语言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进行刻画,使语言富有美感,更具震撼力。
如下面第一段文字: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文中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下面第二段文字,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这些都给新闻带来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宣泄,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阅读震撼力。
原文: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阅读下面的新闻,体会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外媒热议歼-15成功起降:辽宁舰变身真正航母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谭利娅】歼-15舰载机日前已顺利在中国首艘航母上进行起降飞行训练。这一消息再次掀起外媒对中国航母计划的关注高潮。有评论指出,舰载机起降成功标志着中国航母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辽宁号”也由此变身为一艘真正的航母。与此同时,也有外媒对歼-15战机的性能予以关注。
“‘辽宁号’变身真正航母”
英国广播公司11月25日报道说,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服役后,顺利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中国官方媒体报道说,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标。
香港《商报》24日报道说,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在23日由飞行员戴明盟首降“辽宁号”成功。军事专家认为,当 “辽宁号”成功完成舰载战斗机的起降试飞,就宣布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否则它只能算是一个海上移动的平台。
航空专家、歼-10首席试飞员分析,对于高度复杂的航母舰载机系统而言,首次着舰的难点主要是两个,一是舰载机与航母相关系统人员的配合,二是舰载机飞行员首次着舰巨大的技术和心理压力。
台湾“中国时报”24日报道也指出,如果缺乏舰载机,航母即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因而此次着舰成功备受关注。大陆航空专家说,不同于触舰复飞,舰载机着舰时必须适时放下着舰钩,以便降落时能钩住甲板上的拦阻索,达到强行减速,因此难度极高,一旦操作不当甚至可能机毁人亡。
“中国航母计划迈出关键一步”
俄新社11月25日报道说,据中国官方媒体消息,一艘中国沈阳歼-15战机已成功在该国唯一的航母“辽宁号”上完成起降训练。这项成果标志着中国雄心壮志的航母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因为舰载机的起降训练是最有挑战性的任务。
据中国海洋专家透露,歼-15在尝试完成此次起降训练任务前,上月已经进行过多次触地重飞训练。
自“辽宁号”在今年9月正式服役后,航母工作人员已完成了100多次的训练和测试计划。
当中国1998年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从乌克兰购得这艘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母时,它的完工程度只有70%。在出售之前,该航母的引擎已被卸下。在2002年中国对其进行了大修,与此同时也在研发舰载机。按照设计,该航母将可搭载26架战机,24架直升机。
“歼-15作战半径可达700公里”
歼-1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款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此次着舰成功的消息也再次引发外媒对该战机性能的猜测。
英国广播公司11月25日援引中国媒体的报道说,作为中国首款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歼-15可进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配挂多型精确制导武器,具备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能力。
香港《商报》25日在报道中指出,此前,《纽约时报》援引军事专家的话称,中国的歼-15拥有先进的自动制导导弹、全息仪表显示屏、具备对舰攻击能力的雷达等先进武器装备。并会配备自行研制生产的射程可达400公里以上的YJ-62反舰导弹。若中国能够最终为其研制出一部有效的国产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该机将具备隐形和抗干扰能力,并能够追踪和击毁巡航导弹。
以色列《防务动态》杂志认为,歼-15舰载机集成了其他中国造战斗机的优势技术,可装备空空导弹和空射反舰导弹。西方媒体猜测,在减少燃油装载量和武器载荷的前提下,采用滑跃模式起飞,并在加油机的保障下,歼-15的作战半径为700公里。
一、基础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桅杆( ) 凛冽( ) 浩瀚( )
娴熟( ) 默契( ) 咆哮( )
紧绷( ) 镌刻( ) 澎湃( )
2. 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
(2)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
(3)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
(4)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
(5)形容形势发展很迅速。( )
(6)形容声音很大。(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初夏的杭州,荷花娇羞,樱花正甜,玉兰含苞待放,空气里充斥着一股甜蜜而又醉人的味道。
B. 我国政府有坚定的反腐决心,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也要将腐败分子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C.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D. 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 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 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一着惊海天》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5. 选文前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请赏析选文中的画线句子。
(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2)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7. 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题目。
一种坚持:灾难接踵而至,他决不放弃诺言
——谢延信替亡妻照顾多难的家32年
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谢延信与同乡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1974年7月份,谢兰娥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
妻子不在了,谢延信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岳母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连生活都难以自理。
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
“快起来!快起来!孩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有这份心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不敢有这种想法,也不该耽误你的前程。孩子,你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岳父母一边一个去搀女婿谢延信。
“爹!娘!我决定了!”谢延信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
给妻子办完丧事,岳父一个人去了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顿下来。那时是挣工分吃饭,他每天忙完外头忙里头,岳父有时也捎点钱来,一家人虽然困苦,但生活还算温馨平静。
然而,这种温馨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79年春天,岳父在煤矿宿舍深度中风,被工友送到医院抢救。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7天7夜后,老人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永远地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成了瘫痪病人。
现在,家里一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残破的家。
为了方便给岳父治病,在岳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到两间9平方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延信就一边伺候岳父,一边抽空到附近的砖窑场打零工。
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怕岳父躺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老人卧床18年,从未生过褥疮。为从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谢延信他春天到地里挖面条菜,夏天挖马齿苋,秋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梗,冬天拾别人扔掉的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季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
1996年8月,69岁的岳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月28日下午,已昏迷两天两夜的老人突然睁开眼睛盯着谢延信,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音。谢延信知道岳父还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他把岳父的头放到自己怀里,对老人说:“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后,让弟弟跟着我,决不让弟弟受一点委屈!”听罢他的话,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
2003年,谢延信自己也因脑出血住院,后来虽然抢救过来,但落下了行动迟缓的后遗症。生活的不幸折磨了延信32年,经济的拮据伴随了他32年,然而谢延信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
谢延庆以超常的爱心,在漫长的32年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间真情。
(摘自《大河报》,有改动)
8. 这篇人物通讯以谢延信为报道对象,记叙了他的哪些主要事迹?

9. 写人有了细节,才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本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目的的?
1. wéi lǐn hàn xián qì páo bēng juān pài
2.(1)白手起家(2)殚精竭虑(3)一丝不苟(4)惊心动魄(5)疾如闪电(6)震耳欲聋
3. C 解析:A.“充斥”意为充满,但多含贬义。不符合A项的语境。B.“追溯”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与B项中追捕罪犯的意思不符。D.“忍俊不禁”指忍不住发笑,不能修饰“感叹”。
4. C A. “显示”与“可见一斑”语义重复。B. 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最后加上“的状况”。D. “能否”与“当务之急”属于两面对一面,歧义。
5.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6.(1)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7.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8. ①妻子去世后,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照顾。②替瘫痪在床的岳父抠大便。③每天给岳父烫脚、按摩。④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⑤为了省钱给老人治病自己过着异常艰难的生活。
9. 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相结合手法来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第一,正面刻画。①语言描写。“爹!娘!我决定了!”男儿一诺千金,果断的承诺心似磐石般坚定。“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朴素的语言尽显孝子善良的灵魂。②心理描写。“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强烈的责任感。③动作描写。“抠”“烫”“按”“翻”“背”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描写了谢延信耐心、细致照顾老人的过程,刻画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孝子形象。第二,侧面描写。①“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通过描写老人流泪的细节,侧面烘托出谢延信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②“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通过记者的转述表现了谢延信坚守承诺的决心和对这个苦难家庭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