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课件(幻灯片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课件(幻灯片4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16: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红色经典阅读
铜墙铁壁
新闻封锁
一个特殊的年代
未解之谜
红军?
苏维埃?
共产党的政策?
有这样一个人
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有这样一本书
中国
万千青年
走上革命之路
加拿大
白求恩
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红色中国解谜之旅
《红星照耀中国》诞生:1936年6月,一位风华正茂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并在旧中国工作生活了八年的外国记者,数次去医院注射了天花、伤寒、鼠疫等一连串预防针后,带上一封用隐色墨水所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加“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的帮助与安排,由北平秘密出发,开始了充满风险与传奇的陕北保安之行。
在红区安塞他惊喜地遇到“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却是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英语和他对话交流的周恩来。他听从周为其细致设计的92天旅程安排,在陕甘宁红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采访;特别是他用“激将法”成功记录了毛主席亲自口述自己的历史,又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高级将领,详细记录了长征中许许多多艰苦卓绝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四个月后,他依依不舍地惜别红都保安,满载生动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十几个记录本和大量摄影图片,凯旋而归。
这位英俊潇洒、第一个冒险访问陕北,并向世界全景式客观报道“红色中国”真相与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的年轻人,就是中国人民最真挚的朋友、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他的这部魅力四射的经典之作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解题: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作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1936年
西安事变前夕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堡-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不可征服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
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目录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再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
专题一
群星灿烂
关于红军
造反者(45)
贺龙二三事(54)
红军旅伴(61)
苏维埃掌权人物(68)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115)
彭德怀印象(269)
为什么当红军(274)
红色窑工徐海东(304)
“红小鬼”(339)
关于朱德(355)

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组织大罢工……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页第(
)自然段
作者评论:造反者……
我的感受:周恩来,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
示例
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52页第2自然段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我的感受:周恩来,带给我太多的震撼与感动。
示例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
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专题二
长征
长征??:??
?
?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2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巧渡金沙江(文中是皎平渡)
飞夺泸定桥(文中叫大渡河英雄)
过雪山大草地
翻越藏民聚集区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
????
如果没有长征,红军将会面对灭顶之灾。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应该还被国民党中央部队的精锐团团包围,经历过前几次围剿失败的国民党队伍们肯定不甘心自己的侧卧之榻,自己的大后方存在这样一个日趋成熟的政权,身经百战的队伍,肯定会不遗余力、不择手段的对党的政权和队伍进行各种包围消灭政策。红军深陷其中,再加上错误的指挥,等于是坐以待毙。要知道,第五次对红军的围剿,不像是前几次的试探性进攻,蒋介石可是拿出了全部家当,即便是侥幸击退了,估计也是元气大伤。我们的物资和人员都相对匮乏,打消耗战实在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长征是一种理性的战略性转移。
如果没有长征
如果没有长征
????如果没有长征,西南边陲依然处于封闭之中。长征之前,祖国的西南边陲发展缓慢,没有对外文化交流,经济往来也比较少,几乎全被地方军阀和大地主阶级控制,少数民族群众比位于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而言,承受着更多的压迫和负担,许多人对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状况,对于自身的何去何从懵懵懂懂,一无所知。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红军的队伍走到了哪里,就将“打土豪,分田地”、“救亡图存”“共产主义这样的先进思想带到哪里。革命信仰是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红军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革命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如果没有长征
??
??如果没有长征,就没有之后的国共合作。虽然红军被国民政府以及地方军阀穷追不舍,损失惨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有生力量,冲破重重包围,来到了群众基础更加理想的黄土高原。在这里,国民党政府鞭长莫及,只能留下一生叹息。而红军在反围剿以及长征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与战斗意志,不仅让国民党恐惧,更让他们敬畏。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即将叩开华北平原的大门,卢沟桥上的烽烟也已经快要点燃。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面对全国人民厌恶继续打内战的现实,面对不可能消灭红军的现实,才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而其中的西安事变,仅仅是一个契机而已。
如果没有长征
如果没有长征,就没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党领导的红军从南方走到了北方,所面对的主要威胁不仅仅有国民
党政府,而且还多了日军、伪军以及各类地方军阀,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只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运动战和游击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为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不论在任何时候,回顾长征这段历史,探讨长征的意义时,我们都可以理直气壮的讲,没有长征,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就没有今天这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
 
长征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也有重大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5.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专题三
信仰与精神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1.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2.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3.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4.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在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
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几乎奇迹。
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穿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
红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就是红军将士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具有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我军高昂战斗精神的充分体现,更是进行战斗精神养成的不竭源泉。
老百姓的支持是红军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红军精神:
1.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
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
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
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在红军战士的忠骨上,今天的我们幸福安稳,作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作业:
完成《课时练》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