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件(人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件(人民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8-29 12: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主要阐述20世纪以来指引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指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3)政治:民族危机加深,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
(4)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5)组织: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6)实践:资产阶级改良方案的失败;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三民主义
(1)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提出:1905年11月,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内容解释
内容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前提
核心
补充和
发展
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4)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
①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局限性: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结论: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根源: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5)三民主义的实践:
实践过程:
① 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萍浏醴、黄花岗、武昌起义等)
③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④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实践结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A、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B、一系列革命行动的失败
C、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实行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A、三大政策促成了新三民主义的诞生
B、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成功实践的必然要求
C、三大政策为新三民主义的实行提供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
2、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认识
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同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成为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对内: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权利;剥夺效忠…。强调政治机构民主化。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对工人“改良生活;农民“耕者有其田”。
①不反帝→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
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
②政治机构民主化
节制资本、扶助农工,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新旧三民主义
相同点:
1、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2、内容: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为核心
3、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4、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内容不同:
民族主义--旧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旧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新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反反帝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府。
民生主义--旧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反封建革命性增强。
影响不同: 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同盟会宣言》
(一)驱除鞑虏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创立民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平均地权: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