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0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
习
目
标
学习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0
作
者
简
介
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伯特兰?罗素
0
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0
积
累
字
词
遏
制
飓
风
俯
瞰
濒
临
颤
抖
秘
鲁
呼
号
颤
栗
神
秘
号
外
è
jù
kàn
bīn
chàn
b
ì
háo
zhàn
m
ì
hào
积
累
字
词
死寂:
遏制:
濒临:
俯瞰:
飓风:
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制止,控制。
紧接,靠近。
俯视。
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0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名家朗读: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_128k.mp3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整
体
感
知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总-分-总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0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
(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0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3.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0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0
(3)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最好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0
饥饿的侵袭
饥饿中的孩子
孤苦无依的老人
除夕之夜,睡在深圳街头的老人
合作探究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知道罗素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崇高而具有博大胸怀的人。知道人活着就要有一个目标,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在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你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
我为什么而活着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爱情带来狂喜
爱情摆脱孤独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课堂小结
渴望爱情
布
置
作
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一篇200字的小论文。
0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