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4 16: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风景欣赏
泰山之雄峻
答谢中书书
黄山之幽奇
九寨之神奇
峨嵋之清凉
香格里拉之神圣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泸沽湖之神秘
西湖之妩媚
西湖之柔情
洱海之绚丽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及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感知山川之美。
学习目标





“谢中书”
“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徵。
,题目最后一个“书”的意思是书信、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题解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整体感知
美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准确、流畅、字正腔圆
合作探究(一)
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
1、自主学习找出文中重点词语、并解释。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合作成果展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品一品
结构美
首尾呼应
层次分明
总——分——总
合作探究(二)
小组合作,找出你觉得这篇文章意境美在什么地方?
提示:重点关注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俯仰结合之美。
其五:动静相衬之美。
品一品
意境美
品一品
情感美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2、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小结归纳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相信自己
展示自己




课堂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五色交辉(

②四时(
)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夕日欲颓(

⑤沉鳞竞跃(

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2、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翻译句子: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争相
参与
借代
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拓展迁移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