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导入新课
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了解孟子主张,掌握“富贵不淫”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思想“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
资料链接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四书”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资料链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朗读课文
kē
zōu
yín
yǎn
guàn
guān
轲(
)
邹人(
)
淫(
)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衣冠(
)
朗读课文
公孙衍、张仪乃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笃定崇敬的语气。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盛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四方熄。
对比朗读以上两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中公、张二人的威严霸气。
是非大丈夫也。
是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质疑不屑的语气。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语言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初读感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战争平息
疏通文意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这
怎么
您
成年男子
留神,当心
告诫
丈夫
教导
去,到
顺从
准则
疏通文意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疏通文意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居住。
广居:宽大的住所。儒家用以喻“仁”。
正位:中正之位。儒家用以喻“礼”。
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儒家用以喻“义”。
得志:实现其志愿。
注释
:
由:遵循。
疏通文意
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所里,站立在天下得最正大的位置,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正道上;能实现志愿,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行其道。
译文
:
疏通文意
原文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注释
:
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译文
:
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
2.品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4.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5.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6.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细读思考
1.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
【答案】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以称得上“大丈夫”。
细读思考
2.品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细读思考
3.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细读思考
4.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答案】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细读思考
5.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
细读思考
6.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答案】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细读思考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合作探究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合作探究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
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合作探究
议论文结尾段作用分析法。(中考占3-4)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得出中心论点(深化中心论点);②重申(强调)……中心论点;③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④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⑤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武功秘笈——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
武功秘笈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合作探究
4.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糟粕之处:
妻妾制度
三从四德
父母之命不可违
合作探究
富贵不能淫
得
志
不得志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课堂总结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课堂总结
1.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课堂总结
艺术特色
(一)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2.母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
4.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淫乱)
知识积累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合作探究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三)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知识拓展
拓展延伸
你知道孟子的语录或有关故事吗?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拓展延伸
《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
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重点)
3、了解孟子主张,掌握“富贵不淫”的道理。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最美国学”视频导课。
2.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检查预习
(一)作家作品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思想“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四书”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和语气
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合作翻译课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所里,站立在天下得最正大的位置,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正道上;能实现志愿,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行其道。
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
【答案】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以称得上“大丈夫”。
2.品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3.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4.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答案】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5.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6.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答案】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四、合作探究: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
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学法指导】议论文结尾段作用分析法。(中考占3-4)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得出中心论点(深化中心论点);②重申(强调)……中心论点;③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④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⑤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妻妾制度
三从四德
父母之命不可违
五、课堂总结
1.主旨:《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艺术特色
(1)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2.母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
4.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淫乱)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拓展延伸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