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导入新课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
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导入新课
愚公
移山
《列子》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列子》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
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资料链接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
资料链接
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资料链接
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资料链接
听读,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朗读课文
万仞(
)
汝(
)魁(
)父
荷(
)担
箕(
)畚(
)
孀(
)妻
始龀(
)
智叟(
)
曾(
)不若
亡(
)以应
一厝(
)
陇(
)断
穷匮(
)
l?ng
kuì
rèn
r?
kuí
hè
jī
b?n
shuāng
chèn
s?u
zēng
wú
cuò
朗读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山的高度极高,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方:面积
高万仞:形容极高
河阳:黄河北岸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且:将近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谋:商量
汝:你们
献疑:提出疑问
置:安放
疏通文意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成。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疏通文意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箕畚:簸箕,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诸:相当于“之于”
隐土: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荷:扛
反:通“返”
易:交换
疏通文意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疏通文意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叟:老头
惠:通“慧”,聪明
长息:长叹
穷匮:穷尽
亡:通“无”
彻:通
疏通文意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疏通文意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操:持
负:背
陇:通“垄”,高地
厝:通“措”,放置
疏通文意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细读赏析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细读赏析
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
(1)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劳力弱:“年且九十”“始龀”“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细读赏析
1.请用以下句式作答:
从
我看出愚公是一个
的人。
人物形象
“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年且九十
(造福大众)
人物形象
2.请用以下句式作答:
课文
通过
的写法,表现了人物的
。
人物形象
3.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实现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其次,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另外,“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带有一丝不敬的一般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人物形象
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子孙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2.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3.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4.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5.愚公回答智叟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孀妻
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且焉置土石?”
始龀,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曰:“甚矣......其如土石何?”
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一厝雍南。
支持,献计献策,解决移山问题
存有疑虑,担心愚公,担心土石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愚蠢。
畏惧愚公的决心和勇气。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合作探究
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子孙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合作探究
2.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合作探究
3.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垦”,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
合作探究
4.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合作探究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合作探究
6.愚公回答智叟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顶真和反问。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终能将山铲平的道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使其反驳更加有力。?
合作探究
7.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作探究
妻——献疑
遗男—助之
愚公—眼光长远—不愚
智叟—鼠目寸光—不智
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对比
课堂总结
1、分析愚公形象及写法:
(1)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体会作用)
2、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3、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课堂总结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对比
遗男孩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
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
课堂总结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拓展延伸
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课后练习
通
假
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知识积累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知识积累
“而”的用法
状谓之间,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知识积累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始”的用法
1.副词,“刚刚”:始龀
“才”
:始一反焉
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活用作状语:
用箕畚装土石
“焉”的用法
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语气助词:无实意(始一反焉)
知识积累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知识积累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知识积累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以
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一词多义
且
(将近)
(况且)
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知识积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江涛演唱《愚公移山》的视频。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检查预习
资料链接
1.《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
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2.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
3.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4.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朗读训练
听读,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疏通文意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成。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4.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赏析内容。
1.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
(1)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劳力弱:“年且九十”“始龀”“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请用以下句式作答:
从
我看出愚公是一个
的人。
“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年且九十
(造福大众)
2.请用以下句式作答:
课文
通过
的写法,表现了人物的
。
3.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实现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其次,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另外,“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带有一丝不敬的一般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三、合作探究
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子孙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2.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3.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垦”,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4.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6.愚公回答智叟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顶真和反问。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终能将山铲平的道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使其反驳更加有力。?
7.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一)内容
(二)写法
1、分析愚公形象及写法:
(1)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体会作用)
2、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3、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拓展延伸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