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钱学森的“中国梦”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钱学森的“中国梦”
是什么?
“科技梦”、“航天梦”、“强国梦”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外环境?
经历长期战争,各方面建设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贫困,工业发展落后。国际环境动荡,面临着来自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包围。
一、“梦之因”——建国初的落后
科技基础薄弱:机构少、人员少,有的领域
甚至一片空白。
(2)成立科研部门
(4)壮大科研队伍
(3)编制远景规划
(1)建立发展方针
“自力更生”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归国“游子”、
《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面对这样的科研环境,新中国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吴阶平(泌尿外科)
华罗庚(数学)
钱学森(导弹之父)
李四光(地质力学)
邓稼先(两弹元勋)
科学虽无国界,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1911年出生,浙江杭州人。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拳拳报国心,漫漫归国路,历经5年抗争,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的钱学森“抱着振兴祖国的决心”马上投身科研工作,组建起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经过近十年艰苦奋斗,中国的科技研究突破重重困难,钱学森终于在六七十年代迎来了他的第一批“中国梦”果实。
二、“梦之果”——六七十年代的突破
二、“梦之果”——六七十年代的突破
1、
国防科学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问题探究1:
中国为什么要突破重重困难去研究原子弹?
①
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材料一: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
材料二
: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②
能够帮助抵制来自美国的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我国国家安全。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不到3年时间,而同样技术的发展速度,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65年,我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医学领域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有人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二是靠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农业领域
现代科技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一场伟大的革命”指什么?
2、材料提出了怎样观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文革”使科技事业受挫,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2、邓小平复出后主管科技和教育;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4、1985年后,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实施。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这个观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1、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它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问题探究2:这一论断的提出有何意义?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钱学森的“中国梦”
再添成果。
二、“梦之果”——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
核武器技术及核能和平利用不断取得进展,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相继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1990年,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1980年,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99年以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5次“神舟”号飞船
2003年10月,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2002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2001-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1、空间技术领域:第一颗通讯试验卫星
一箭多星,即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首位80后女航天员——王亚平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课外拓展:最近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你知道吗?
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
10月17日将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男性航天员,与“天宫二号”
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1983年,“银河”巨型计算机
2002年,超级计算机
第一号染色体基因测序图
水稻基因组计划第4号染色体测序
原因一: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材料一:16—18世纪清政府时期的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近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也是寥寥无几。
小组讨论1:我国科技取得突出成就原因
原因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原因三: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
原因四: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20
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原因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科教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材料三: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颁奖词
三、“梦之惑”——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晚年曾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小组讨论2: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像钱学森那样杰出的人才?
中学:应试教育,高考的压力
大学:缺少科研氛围,关心的是就业问题
浮夸的社会风气带来的各种诱惑
…
…
从小: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不够
课后延伸
自主探究: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学生能够做点什么?
课堂小结
钱学森与中国科技的发展
建国初的落后
六七十年代的突破
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科技起步
科技发展
走向世界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随堂练习
1、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在怎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
①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和封锁
②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③生产力水平、科技设备落后
④“左”倾错误对科研的冲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A
B
2、2008年3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继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在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3、下列科技成就中,由中国最先取得的是
①一箭三星技术
②籼型杂交水稻
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④同步实验通信卫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