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课件:(37张PPT+35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二篇》课件:(37张PPT+35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4 19:02: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境,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把握课文大意。
2.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预习交流
1.文题解读。
明确:答:答复;谢中书: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书:信。
2.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归隐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谢征本邀请陶弘景入朝为官,而陶弘景在回信中描山绘水,是表明自己对自然美的喜好、痴迷,婉拒谢征的好意,并以此信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封书信,主要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三、“三读”课文
(一)一读——正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明确:颓:tuí;与:yù
(二)二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共赏:疏通文意、了解写法、赏析寻美
●疏通文意
把握结构
1.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课文结构。
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之景)
总写: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感知景物
了解写法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提示:可以从多种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感官方面来回答……)
明确:高峰;清流;石、竹、林(色彩丰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生命律动)
2.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写景?
明确:先仰视,后俯视。以高低不同角度变换写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先远景,后近景。以不同景物空间变换写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先静景,后动景。以不同时间、感官变换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赏析寻美
体验感情
思考: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意境美。
(1)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②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③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思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明确: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④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构美。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①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②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四、结合画面,尝试背诵
欣赏下列美图,说出文中与之对应的描写景色的句子。(PPT)
五、本课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布置作业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
教学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解题
有这样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
他频遭贬谪,一生辗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能泰然处之;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
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弟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与父兄同列“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一个名字!
题解:本文讲述的是苏轼游承天寺,大体上属于游记。
二、读中解意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给下列字注音。
遂??????寝?????藻????荇?????柏
(2)自由划节奏,交流,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再读,读准节奏。
抽检: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三读,读出你的译文。
(1)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已学文章等方式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2)检测:重点词句理解(抓住重点词、倒装句式)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倒装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倒装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明确: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2.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明确: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赏读课文
(一)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投影展示】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1.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月光。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2.背诵这一句,讲一讲意思。
明确: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请学生大声朗读。)
“盖”字怎么准确地解释?
明确:“盖”意为“大概是”,是一种猜测;旧教材解释为“原来是”,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感,你认为哪种解释好?
4.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投影于庭下。”好吗?
明确:原句写出了月色的特点:澄澈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先出现,本体后出现;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月,但无处不在写月。
5.这一句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吗?
(二)说其人
1.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样的人?朗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和张怀民沐着月光在庭院中散步。
读了这篇文章,有人说苏轼是“得意、自由、欢欣、豁达、空明”之人,你能根据课文或相关背景找到理由吗?或者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明确:
得意: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
自由:夜深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朋友爽快答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欢欣:“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豁达: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空明:苏轼的种种挫折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但道与佛学对他思想影响却极深,(去寺庙不去其他地方)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他总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风雨,用微笑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苏轼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人
4.“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分组讨论,一组从标题和记叙中找,一组从描写中找,一组从议论抒情中找)
(1)闲字什么意思?(空闲?赋闲?悠闲?闲情逸致?安闲?)
明确:①《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是一座寺庙,而且是夜晚去游玩,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②十月十二日,夜(这是农历十月十二日,应该是初冬季节,初冬季节的夜晚,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③解衣/欲睡(对应赋闲、空闲,没有事做,被贬谪的孤独)
④念/无与为乐者??(被贬谪的郁闷、孤独)
⑤月色入户(只有月亮拜访他,对应赋闲、空闲,体现门庭冷落的贬谪的凄凉,欣赏美景的闲情逸致,自得其乐)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天下人辜负如此美景的惋惜之情)
(2)还有一句写“闲”的比较难,老师给它添加了一些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嘲、超脱)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豪、豁达、乐观、自我排遣)
5.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失落与伤感。
(三)悟情感
【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生读)
【投影展示】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2.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投影展示】
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对豁达乐观的坚守,都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被贬黄州时他:“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既能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时看见如水月色。他上能与玉帝对话,下能与老农聊天,即便被人踩在地上,他也能在地上笑着打个滚,找到其中的乐趣,把平凡的当下过得何等美好、何等雅致、何等洒脱,他活出了中国文人理想中的样子,这是何等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做知府就把政务做好,做个快乐的知府;做农民就把农活做好,做个快乐的农民。而我们做学生就把学习做好,做个快乐的学生;做老师就把教学做好,做个快乐的老师……
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遇到挫折时能学一学苏轼这种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不辜负皎皎明月,不辜负江山风月。
3.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明确: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明确: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小结:苏轼是历代文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好在有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林语堂曾写过《苏东坡传》。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也写过历史散文《苏东坡突围》,具体分析了苏东坡在黄州思想情感的升华,大家如有时间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来吧,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出来吧。
六、结合画面
完成背诵【投影展示】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水小品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陶弘景
文题解读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隐居句曲山。是个才略过人的人。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世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
(452-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归隐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谢征本邀请陶弘景入朝为官,而陶弘景在回信中描山绘水,是表明自己对自然美的喜好、痴迷,婉拒谢征的好意,并以此信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封书信,主要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一读——正音答谢中书书_标清.flv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

二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三读——共赏
(一)疏通文意
(二)了解写法
(二)赏析寻美
(一)疏通文意
把握结构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潜游在水中的鱼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欣赏
解释重点词语
初读课文
不再

奇丽景色
奇丽景色
争相
译一译



美,



谈。



云,



底。
 



壁,



辉。
 



竹,



备。
 



歇,



鸣;



颓,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理清课文结构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写
分写
总写
四季之景
晨昏之景

(二)感知景物
了解写法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写景?
(提示:可以从多种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感官方面来回答……)
品读美景







者。



美,古


谈。



云,清


底。



壁,五


辉。



竹,四


备。



歇,猿


鸣;



颓,沉


跃。






都。




来,
高峰
清流
石、竹、林:色彩丰富
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生命律动







者。



美,古


谈。



云,清


底。



壁,五


辉。



竹,四


备。



歇,猿


鸣;



颓,沉


跃。






都。




来,
先仰视,后俯视。以高低不同角度变换写景
先远景,后近景。以不同景物空间变换写景
先静景,后动景。以不同时间、感官变换写景
(三)赏析寻美
体验感情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二者相映成趣,情趣盎然。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2、写早晚之景
三、
总写,抒发感情。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相配之美
昏晨变化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体悟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1、用词方面:
2、句式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研读探究
??
(1)山川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欣赏下列美图,说出文中与之对应的描写景色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布置作业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你积累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课文。(共35张PPT)
有这样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
他频遭贬谪,一生辗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能泰然处之;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
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弟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与父兄同列“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一个名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
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重点)
2.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
和感悟。(难点)
●点我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字音强化
zǎo
xìng
bǎi
suì
qǐn
?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再读:读准节奏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于
中庭。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三读:读出你的译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
大概是
清闲的人
只是
罢了
形容水清澈透明
倒装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2.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1.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
/描写
/抒情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字?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月光。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赏读课文
2.背诵这一句,讲一讲意思。
明确: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
“盖”字怎么准确地解释?
明确:“盖”意为“大概是”,是一种猜测;旧教材解释为“原来是”,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感,你认为哪种解释好?
4.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投影于庭下。”行吗?
明确:原句写出了月色的特点:澄澈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先出现,本体后出现;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月,
但无处不在写月。
5.这一句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
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吗?
(二)说其人
1.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样的人?朗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和张怀民沐着月光在庭院中散步。
2.读了这篇文章,有人说苏轼是“得意、自由、欢欣、豁达、空明”之人,你能根据课文或相关背景找到理由吗?或者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得意:
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
自由:
夜深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朋友爽快答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欢欣:
“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豁达: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空明:
苏轼的种种挫折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但道与佛学对他思想影响却极深,(去寺庙不去其他地方)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
他总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风雨,用微笑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3.苏轼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人
4.“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分组讨论,一组从标题和记叙中找,一组从描写中找,一组从议论抒情中找)
(1)闲字什么意思?(空闲?赋闲?悠闲?闲情逸致?安闲?)
①《记承天寺夜游》
(承天寺是一座寺庙,而且是夜晚去游玩,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十月十二日夜
(这是农历十月十二日,应该是初冬季节,
初冬季节的夜晚,对应赋闲、空闲,体现
贬谪的凄凉)
③解衣/欲睡
(对应赋闲、空闲,没有事做,被贬谪的孤独)
④念/无与为乐者
(被贬谪的郁闷、孤独)
⑤月色入户
(只有月亮拜访他,对应赋闲、空闲,体现门庭冷落的贬谪的凄凉,欣赏美景的闲情逸致,自得其乐)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天下人辜负如此美景的惋惜之情)
(2)还有一句写“闲”的比较难,老师给它添加了一些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嘲、超脱)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豪、豁达、乐观、自我排遣)
5.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
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
的失落与伤感。
(三)悟情感(自由读)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齐读诗句)
1.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2.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苏轼是历代文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好在有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林语堂曾写过《苏东坡传》。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也写过历史散文
《苏东坡突围》,具体分析了苏东坡
在黄州思想情感的升华,大家如有时
间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
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出来吧。
小结:
结合画面
完成背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短文二篇》导学案
(一)《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把握课文大意。
2.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学法指导:
阅读“新知认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二、预习任务
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抄写课文,划分节奏(单竖线),划分层次(双竖线),再笔译全文。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

夕日欲颓(
)?
沉鳞(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实






②未






者?
3.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
(2)四时俱备(      )
(3)晓雾将歇(      )
(4)夕日欲颓(      )
4.翻译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中导读】
一、文题解读
明确:
二、“三读”课文
(一)一读——正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颓:______;与:_____
(二)二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文中标注节奏)
(三)三读——共赏:疏通文意、了解写法、赏析寻美
●疏通文意
把握结构
1.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解释以下加粗字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______________
〔四时〕_______
②〔歇〕_______
③〔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颓,_______。
④〔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与(y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3.理清课文结构。(文中划分批注)
总写:_________;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___________
●感知景物
了解写法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提示:可以从多种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感官方面来回答……)
明确:
2.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写景?
明确:
●赏析寻美
体验感情
思考: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意境美。
(1)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②色彩配合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③晨昏变化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思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明确:
④动静相衬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明确:
(3)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领全文,以“_____”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_______呼应,_______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①用词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式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结合画面,尝试背诵
欣赏下列美图,说出文中与之对应的描写景色的句子。(PPT)
五、布置作业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课文。
【课后导练】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简答。
(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4.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之美。
(4)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学法指导:
结合书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已学文章、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字词句。
2.查阅资料,知人论世,品词悟句,感知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记叙的六要素
2.五种表达方式
3.借景抒情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扫除字词句障碍。
2.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月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课中导读】
一、读中解意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给下列字注音。
遂??????寝?????藻????荇?????柏
(2)自由划节奏,交流,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再读,读准节奏。
抽检: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三读,读出你的译文。
(1)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已学文章等方式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2)检测:重点词句理解(抓住重点词、倒装句式)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盖竹柏影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倒装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倒装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明确:
2.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文中勾画批注)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5.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赏读课文
(一)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2.背诵这一句,讲一讲意思。
明确:
3.“盖”字怎么准确地解释?
明确:
4.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投影于庭下。”好吗?
明确:
5.这一句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吗?
(二)说其人
1.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样的人?朗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明确:
读了这篇文章,有人说苏轼是“得意、自由、欢欣、豁达、空明”之人,你能根据课文或相关背景找到理由吗?或者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明确:
得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自由:
欢欣:“欣然起行。”“欣然”就是_________的样子。
豁达:
空明:苏轼的种种挫折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但道与佛学对他思想影响却极深,(去寺庙不去其他地方)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他总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风雨,用微笑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苏轼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闲字什么意思?(空闲?赋闲?悠闲?闲情逸致?安闲?)
明确:
(2)还有一句写“闲”的比较难,老师给它添加了一些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
(三)悟情感
朗读【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投影展示】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
2.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投影展示】
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谈谈你对苏轼所说的话的感悟。
3.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明确: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五、结合画面
完成背诵【投影展示】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课后导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短文二篇》导学案
(一)《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把握课文大意。
2.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学法指导:
阅读“新知认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二、预习任务
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抄写课文,划分节奏(单竖线),划分层次(双竖线),再笔译全文。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

夕日欲颓(
)?
沉鳞(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实






②未






者?
3.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
(2)四时俱备(      )
(3)晓雾将歇(      )
(4)夕日欲颓(      )
4.翻译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中导读】
一、文题解读
明确:答:答复;谢中书: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书:信。
二、“三读”课文
(一)一读——正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颓:tuí;与:yù
(二)二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共赏:疏通文意、了解写法、赏析寻美
●疏通文意
把握结构
1.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解释以下加粗字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课文结构。
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之景)
总写: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感知景物
了解写法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提示:可以从多种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感官方面来回答……)
明确:高峰;清流;石、竹、林(色彩丰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生命律动)
2.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写景?
明确:先仰视,后俯视。以高低不同角度变换写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先远景,后近景。以不同景物空间变换写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先静景,后动景。以不同时间、感官变换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赏析寻美
体验感情
思考: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意境美。
(1)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②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③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思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明确: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④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①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②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四、结合画面,尝试背诵
欣赏下列美图,说出文中与之对应的描写景色的句子。(PPT)
五、本课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布置作业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课文。
【课后导练】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_回谢中书的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简答。
(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总分总
4.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
之美。
(4)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_欲界之仙都___。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学法指导:
结合书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已学文章、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字词句。
2.查阅资料,知人论世,品词悟句,感知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记叙的六要素
2.五种表达方式
3.借景抒情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扫除字词句障碍。
2.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月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答案: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答案: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答案:(1)想要,正要
(2)高兴的样子
(3)于是,就
(4)只是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1)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2)yǔ
和、跟
(3)yǔ
共同,一起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课中导读】
一、读中解意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给下列字注音。
遂??????寝?????藻????荇?????柏
(2)自由划节奏,交流,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再读,读准节奏。
抽检: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三读,读出你的译文。
(1)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已学文章等方式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2)检测:重点词句理解(抓住重点词、倒装句式)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盖竹柏影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倒装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倒装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二、整体感知
1.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明确: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2.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明确: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赏读课文
(一)赏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投影展示】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1.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月光。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2.背诵这一句,讲一讲意思。
明确: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请学生大声朗读。)
“盖”字怎么准确地解释?
明确:“盖”意为“大概是”,是一种猜测;旧教材解释为“原来是”,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感,你认为哪种解释好?
4.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空明,竹柏投影于庭下。”好吗?
明确:原句写出了月色的特点:澄澈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先出现,本体后出现;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无一字写月,但无处不在写月。
5.这一句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吗?
(二)说其人
1.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样的人?朗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和张怀民沐着月光在庭院中散步。
读了这篇文章,有人说苏轼是“得意、自由、欢欣、豁达、空明”之人,你能根据课文或相关背景找到理由吗?或者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明确:
得意: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
自由:夜深了,还起来看月亮,跟朋友散步,朋友爽快答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欢欣:“欣然起行。”“欣然”就是开心的样子。
豁达: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空明:苏轼的种种挫折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但道与佛学对他思想影响却极深,(去寺庙不去其他地方)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他总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风雨,用微笑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苏轼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人
4.“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分组讨论,一组从标题和记叙中找,一组从描写中找,一组从议论抒情中找)
(1)闲字什么意思?(空闲?赋闲?悠闲?闲情逸致?安闲?)
明确:①《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是一座寺庙,而且是夜晚去游玩,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②十月十二日,夜(这是农历十月十二日,应该是初冬季节,初冬季节的夜晚,对应赋闲、空闲,体现贬谪的凄凉)
③解衣/欲睡(对应赋闲、空闲,没有事做,被贬谪的孤独)
④念/无与为乐者??(被贬谪的郁闷、孤独)
⑤月色入户(只有月亮拜访他,对应赋闲、空闲,体现门庭冷落的贬谪的凄凉,欣赏美景的闲情逸致,自得其乐)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的澄澈透明也为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澄澈透明)
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天下人辜负如此美景的惋惜之情)
(2)还有一句写“闲”的比较难,老师给它添加了一些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嘲、超脱)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豪、豁达、乐观、自我排遣)
5.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失落与伤感。
(三)悟情感
【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生读)
【投影展示】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2.苏轼说过很多话,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投影展示】
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对豁达乐观的坚守,都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被贬黄州时他:“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既能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时看见如水月色。他上能与玉帝对话,下能与老农聊天,即便被人踩在地上,他也能在地上笑着打个滚,找到其中的乐趣,把平凡的当下过得何等美好、何等雅致、何等洒脱,他活出了中国文人理想中的样子,这是何等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做知府就把政务做好,做个快乐的知府;做农民就把农活做好,做个快乐的农民。而我们做学生就把学习做好,做个快乐的学生;做老师就把教学做好,做个快乐的老师……
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遇到挫折时能学一学苏轼这种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不辜负皎皎明月,不辜负江山风月。
3.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明确: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明确: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小结:苏轼是历代文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好在有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林语堂曾写过《苏东坡传》。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也写过历史散文《苏东坡突围》,具体分析了苏东坡在黄州思想情感的升华,大家如有时间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来吧,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出来吧。
五、结合画面
完成背诵【投影展示】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课后导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只,只是
2.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旷达(或:豁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短文二篇》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晓雾(xiǎo)
沉鳞(lín)
夕日欲颓(tuī)
B.石壁(bì)
猿鸟(yuán)
与其奇者(yǔ)
C.欣然(xīn)
相与(yǔ)
五色交辉(huī)
D.积水(jī)
竹柏(bǎi)
解衣欲睡(jiè)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夕日欲颓,沉鱗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6.用原文语句填空。(10分)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从而曲折地表达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常识填空。(4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__________。题目中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______(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______的特殊心境。
8.填空。(6分)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______特征去写
,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
_______、
______和_______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班里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2分)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3分)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2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5分)
(1)自康乐以来
_________
(2)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4)月色入户
_____________
(5)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翻译句子。(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填空。(6分)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4.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分)
5.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还
以“闲人”
自诩。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
(3)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__________
(4)盖自笑也?
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西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短文二篇》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晓雾(xiǎo)
沉鳞(lín)
夕日欲颓(tuī)
B.石壁(bì)
猿鸟(yuán)
与其奇者(yǔ)
C.欣然(xīn)
相与(yǔ)
五色交辉(huī)
D.积水(jī)
竹柏(bǎi)
解衣欲睡(jiè)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解析】注意C项“念”指的是想到,考虑的意思。“相与”意思是和……一起的意思。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C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析】C项朗读停顿划分有误,应改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2分)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解析】D项。意思分别为:将要/欲望。其他各项的意思是:A:原来。B:一起。C:只。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2分)
A.夕日欲颓,沉鱗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解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A项,运用了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运用修辞;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据此,答案为C。
6.用原文语句填空。(10分)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从而曲折地表达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文学常识填空。(4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__________。题目中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______(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______的特殊心境。
【答案】(1) 华阳隐居 书信
(2)散文
随缘自适而有惆怅、悲凉
8.填空。(6分)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______特征去写
,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
_______、
______和_______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①景物
描写
议论
抒情
②闲

9.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班里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2分)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3分)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璧——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示例三: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或: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解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
(2)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
(3)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2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5分)
(1)自康乐以来
_________
(2)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4)月色入户
_____________
(5)怀民亦未寝????________??
【答案】(1)从
(2)此起彼伏
(3)参与,这里指欣赏
(4)这里指门
(5)睡觉
2.翻译句子。(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日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填空。(6分)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山川
月色/月夜之美?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分)
【答案】【甲】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景处处在,“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
5.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还
以“闲人”
自诩。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3分)
示例:这是作者乐观旷达人生观的体现,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学会乐观面对,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例如我们面临考试失败的抑郁,就应乐观的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快乐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扣住乐观或苦中作乐,结合实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
(3)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__________
(4)盖自笑也?
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就。
(2)纵横交错。
(3)拜访。
(4)大概。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西






【答案】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答案】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行。D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错误,甲文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各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乙文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可知,作者的心境是达观的。
[参考译文]
[乙]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他们)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地跟随他们出去了。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生意的人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睡得很酣甜了。(我)放下拐杖笑起来,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大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