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选修1生物高中实验1+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选修1生物高中实验1+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9-15 21: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1.什么是微生物?
2.什么是菌落?
3.如何灭菌?以达到所利用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
4.什么是LB液体培养基和LB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
原核类:
真核类
非细胞类:
特点:
细菌、支原体、放线菌、蓝藻(蓝细菌)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酵母菌、霉菌、食用菌
真菌:
原生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等
显微藻类:
衣藻、小球藻
病毒
一、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微生物
放线菌
单细胞分支状生物
结构:
应用:
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多数由放线菌放出的。
二.什么是菌落:
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就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
细菌菌落:表面光滑而湿润,有粘稠性,多数透
明或半透明,有的是干燥有皱褶的。
放线菌菌落:表面是紧密的绒状、坚实多皱,长孢子后成粉末状,表面有不同的颜色。
酵母菌菌落:表面光滑而湿润,有粘稠性,大多是乳白色。
霉菌菌落:绒毛状,孢子有各种颜色。
菌落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菌落
细菌的菌落特征因种而异
细菌的外形
球菌
杆菌
弧菌
细菌的构造
细菌分类
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壁结构不同)
细胞壁厚,无荚膜,多产生外毒素,对青霉素更为敏感。
细胞壁薄,有荚膜,多产生内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大肠杆菌
P24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芽孢的壁很厚,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
注意芽孢和孢子的区别:
芽孢:
孢子:
是细菌产生的休眠结构,使细菌度过不良环境。
是细菌、真菌等的繁殖结构。
一、基础知识:
(二)培养基
培养基(培养液)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营养基质。
1.培养基的类型和用途
液体培养基:增菌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增菌,鉴定菌落、活菌计数
2.不同的微生物往往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
基本营养要素:
还要考虑的因素?
PH、渗透压等的要求。
水、碳源、和氮源、
无机盐营养物质,
灭菌
二、无菌技术
1.无菌技术的概念
无菌操作泛指在培养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灭菌
消毒
达到完全无菌
原理: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其他杂菌的入侵。
1、灼烧灭菌
2、高压蒸气灭菌
?1kg/cm2压力下、121
℃下维持15min
0.5kg/cm2压力下下维持30min.
3、紫外线处理
4、化学试剂处理
无菌操作的具体常用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
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实验操作程序
1、培养基的配制
2、器具、培养基的灭菌
3、倒平板
实验操作程序
1、培养基的配制
2、器具、培养基的灭菌
3、倒平板
如何判断?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24—48小时,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倒平板注意事项:
1)、在火焰倒;
2)、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为什么)?
3)、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3.
4.
答: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使细菌随水扩散,造成污染。
答: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实验操作程序
1、培养基的配制
2、器具、培养基的灭菌
3、倒平板
4、扩增
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24—48小时,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接种、培养
实验操作程序
1、培养基的配制
2、器具、培养基的灭菌
3、倒平板
4、扩增
5、划线分离
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24—48小时,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划线分离法
划线
菌落形成
平板划线时不能划破培养基的原因
一旦划破,会造成划线不均匀,难以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
二是存留在划破处的单个细胞无法形成规矩的菌落,菌落会沿着划破处生长,会形成一个条状的菌落
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
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
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答: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答: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实验操作程序
1、培养基的配制
2、器具、培养基的灭菌
3、倒平板
4、扩增
5、划线分离
6、取纯化菌种并保存
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分离法:
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第2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