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0
蝉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上
20
蝉
(法)法布尔
学习目标
1.提取概括梳理文章关于“蝉”的相关科学知识,认识文章的科学性。
2.
分析体验文章表达的“故事性”“拟人化”等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立场。
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追问:
第一声蝉鸣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是雄蝉鸣叫还是雌蝉鸣叫?
蝉蜕皮时是头部还是翅膀、尾部先出来?
蝉蛹钻出地面后洞口为什么没有泥土?
蝉的卵是产在树枝上然后落到地面的吗?
一、调动经验议蝉
3.追问:蝉离我们这样近,我们觉得这么熟悉,可是我们为什么对蝉的知识了解的这么少?甚至有些似是而非呢?
尽管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昆虫,但是因为缺少对蝉仔细而又坚持不懈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穷追不舍的观察,所以,对蝉的认识我们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
模模糊糊的程度。下面,
我们就借助法布尔的文章走近蝉、认识蝉。
课本节选了关于“蝉”的两个部分内容,“蝉的地穴”“蝉的卵”。
通读这两个部分,完成下面的学习活动。
二、梳理信息知蝉
学习活动一
1.重点字词注音
轧【zhá/yà/gá】 鳍【qí】
隧道【suì
】 蚋【ruì】
纤【xiān】维 跳蚤【z?o】
黏土【nián】 钹【bó】
金蜣【qiāng】 涂墁【màn】
罅隙【xià】
zhá/yà/gá
qí
suì
xiān
z?o
ruì
nián
bó
qiāng
màn
xià
轧:[zhá]用于轧辊、轧钢、轧钢机等。[yà]在东西上面滚压。[gá]<方>查对(账目)。
暴晒:将物体置于阳光下使之干燥。
顾忌:因某种顾虑而不愿直言径行。
黏土:有黏性的泥土。
不怀好意:怀:包藏。没安好心。
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罅隙:裂缝;缝隙;缺点,劣迹。
2.重点词语解释
学习活动二
1.
阅读《蝉的地穴》部分,概括每自然段的内容,
然后给文章分开层次。
同时,试着筛选出关于“蝉"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式:先自己阅读、概括、筛选,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段落
内容概括
层次划分
蝉的知识
1
“我"居住环境适合研究蝉
记叙开始对蝉的研究
7月初,蝉整日鸣叫
2
蝉的初次出现、孔口情况
蝉幼虫在地下的生活
夏至初次出现孔口无土喜干燥、喜阳光幼虫能够钻透泥土
3
孔口无土的原因
蝉的幼虫从地下上来
4
蝉幼虫洞内情况及洞中工作
蝉身体有黏液,能做成灰泥涂洞墙
5
蝉为何要打这样墙体坚固的洞
为了上下爬行方便观察外面天气
洞口的薄土是为了抵御恶劣气候
6
伺机而出
蝉在温暖的时候出洞
7
蝉如何据土
蝉用身体里面的汁液跟泥土混成泥浆。用身体把泥浆挤进土的罅隙
8
幼虫寻找脱皮的地点
蝉脱壳的过程
9
蝉脱皮顺序
脱皮时身体顺序:头部、吸管、前腿、后腿、翅膀
10
尾部脱皮的过程
借助体操使尾部从壳中脱出
11
脱皮后的蝉
蝉脱皮后大约三小时飞走
2.班内交流:第7段跟第4段好像有些重复,为什么呢?
第4段侧重解释隧道的墙壁不会塌下来的原因,第7段侧重解释刚出洞的蝉身上会有泥点这一现象。
因为写作目的不同,所以在使用同知识时,
写作的详略和侧重点不同,第7段就侧重写了蝉用肥重的身体把烂泥挤进罅隙这一过程,
因此蝉身上会有泥点。第4段侧重写蝉可以自身制作灰泥涂墙,但没详细解释怎么涂上的。
幼虫
地面孔洞
挖隧道
成蝉
蜕变
学习活动三
制作表格,速读课文,同样梳理“蝉的卵”部分,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展示
段落
层次划分内容概括
蝉的知识
1
2
3
4
5
6
7
8
……
段落
层次划分内容概括
蝉的知识
1
蝉的产卵过程及产卵多
的原因
喜欢在干的树枝
上产卵
2
用胸部尖利工具在细树枝上刺三四十个小孔,把卵产在孔里
3
多产卵是为了防御危险
4
我观察到的蚋破坏蝉卵
的过程
蚋用穿刺工具破坏蝉卵
5
蚋在产卵上刺孔,放入自己的卵
6
蝉对此没有反应
7
我观察到的蝉卵的孵化
过程
开始像鱼,身体下面鳍状物帮助幼虫走出壳外
8
出孔后的幼虫借助脱下的皮附着在树枝上
9
附在树枝上的幼虫自由活动
10
不久落地
11
面临危险
12
有的死掉了,有的寻找软土
13
找到软土后用前足的钩据地挖穴
14
经历四年地下生活
15
蝉的歌声来之不易
根据前面我们的梳理,
其实,如果要介绍关于“蝉的地穴”“蝉的卵”的相关知识,只需要表格右边这些文字就足够了啊,何须那么啰嗦呢?和作者的原文对比,看看两者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同呢?
三、探究写法品《蝉》
一是原文的叙述性、故事性
二是语言的生动性
原文跟梳理文的不同:
(1)提问:故事的讲述者是谁?故事的主角是谁?哪些语句体现了原文像是在讲故事?
故事的讲述者即是“蝉”的观察者“我”。故事的主角是“蝉”。
第1段:“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段,
像是设置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6段:“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像是一个故事的情节。
第8-11段,更是一个连续的情节。“于是”“接着”等词语体现了情节的连续性。
“蝉的地穴”体现故事性的相关语句:
蝉产卵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用叙述的语言来交代的,整个过程就是个完整的故事。
如“它选择最小的枝”“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
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所必须立好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等等,有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过程有情境。有情节。
“蝉的卵”体现故事性的相关语句:
(2)聚焦一个段落,通过朗读,体会故事的跌宕起伏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注:故事开始有悬念:会不会发生什么)。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注:情势危急,令人揪心),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
它找到适当的地点
(注:终于让人放心了),用前足
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指导朗读:中间两个段落要语速稍快,把着急、揪心、紧张等情绪带到字里行间,读出跌宕起伏的意味来。最后一个段落要读得平和、
轻松。有一种放心的感觉。
其实这个故事承载的是关于蝉的幼虫在地上生长过程的知识。用故事讲出来,就特别地有情趣。
找出你认为最生动的句子,
边读边批注,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或者,看看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关于语言的生动性
(1)体会拟人的手法,体悟作者对昆虫的尊重
鸣叫的声音很大,很刺耳,时间很长的特点。看出作者对“蝉”很尊敬,将人和蝉对举,实际是置于平等的地位去观察“蝉”,
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姿态。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统治者”表现了“蝉”
的什么特点?将“我”和“蝉”对举,又能看出作者对“蝉”什么姿态?
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注:蝉很聪明。)
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注:蝉生活得很操心。)
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注:蝉这时候生活得很舒展轻松,它像一个孩子在生长!)
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注:蝉有时候也得为生存奔波!)
蝉很聪明。
蝉生活得很操心。
蝉这时候生活得很舒展轻松,它像一个孩子在生长!
蝉有时候也得为生存奔波!
课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都是将蝉人格化来写,读来让人感觉蝉作为昆虫,它们的生活也是那么郑重认真,有时候小心谨慎,有时候舒展放松,经历有时候令人惊心动魄,跟我们人类的生活并无什么大的区别。
在这一手法后面,体现的是作者内心对昆虫足够的尊重,作者对昆虫的观察足够的细致,作者这种平等的情怀就是一种伟大的人道主
情怀。世间万物是平等的。
本文很多语句流露出了作者的情感,这些情感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请读一读,议一议,这些句子里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试着作批注。
(2)体会“抒情”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大怪物只需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见过三个蚋依次待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批注:蚋是多么无耻啊,干着毁坏人家的勾当,却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毫无羞耻之态。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
批注:作者对蝉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批注:赞美了蝉生长的隐忍、坚强不易!以虫鉴人,赞美一切如“蝉”这样经历过漫长暗夜的生长,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歌声、阳光和翅膀的生命。充满着生命的哲学!
体味红色词语,读出作者对“蝉”同情、赞美的情感。
刚上课时,大家谈了关于“蝉”的知识,即便是我们]觉得这么熟悉的“蝉”,
我们也不能准确说出关于“蝉”的一二来,
学习了法布尔的《蝉》,我们]像是重新认识了这位“老熟人”。法布尔是怎样得到关于“蝉”的这些知识的呢?
四、体悟情怀知“作者”
1.认识昆虫学家“法布尔”
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
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专注的持之以恒的心无旁骛的观察,让法布尔积累了关于“昆虫”的习性等知识。
正是靠着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不拔的跟踪观察,法布尔深入到了昆虫世界最细微领域,积累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丰富材料。经过十五六年的专门准备,他在不中断昆虫学研究的同时,开始着手撰写《昆虫记》第一卷。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后,他继续一边从事研究,一边撰写
《昆虫记》。1907年第
十卷问世时,他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却依然坚持不懈地观察研究。
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
“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昆虫记》
准确描述,真实记录,探究真相,这就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工作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他所体现出来的“追求真理、探求真相",付出时间、精力,不惜一切代价求真的科学精神!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至于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他们给昆虫工人命名,却不知道这个工人生产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一本能与习性等,
登不上昆虫学的大雅之堂。
法布尔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到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的这种研究方法遭到了正统势力的责难,他辩驳道:
2.认识活态昆虫观察家“法布尔”
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
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
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
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
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昆虫记》
从这里我们又读到了做活态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对生命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畏。
3.认识作家“法布尔”
法布尔被周作人称为“昆虫的荷马”;
法国文学界称其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1911年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昆虫记》的文学造诣之高早已被学界认可。一部严
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也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空前绝后,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相当的地位。
阅读《昆虫记》。
五、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