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梦回繁华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上
21* 梦回繁华
毛宁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读通课文,丰富词汇。
2.初步把握画面呈现的内容。
3.梳理概括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之宝,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它曾被无数收藏家鉴赏家、欣赏。它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猎物;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人宫廷,四次被盗出后宫;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就是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完工不久,金兵就大举人侵,杀人焚城,汴京城内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一夕扫尽。
课文《梦回繁华》是篇以介绍《清明上河图》出名的文章。作者毛宁是中央美术学院年轻有为的艺术史博士。
一、新课导入
汴(biàn)梁 题跋(bá) 绢(juàn)本 翰(hàn)林
田畴(chóu) 料峭(qiào) 簇(cù)拥 漕(cáo)运
舳舻(zhú lú)沉檀(tán) 摄(shè)取 遒(qiú)劲
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luò yì)不绝
二、初步感知
1.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掌握音形义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色的字注音
biàn
bá
juàn
hàn
chóu
qiào
cù
cáo
zhú lú
tán
shè
qiú
zhǒnɡ
luò yì
工:善于(画)。
设色: (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人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善于(画)
(绘画)涂色,着色
田地,田野
形容初春微寒
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必经之道
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雄健有力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
也指对人
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第3段)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第4段)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第4段)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第4段)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2.《清明上河图》在作者眼中的突出印象是什么?哪些句子可以具体印证
突出印象是繁华。具体印证的句子有:
追问:既然第3段与第4段都写繁华,文章为什么不组合成一段,分成两段有什么依据吗?
第3段是概括总写繁华景象,第4段则具体描绘繁华景象。两段具有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
第4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有条不紊地说明画的内容
三、文段细读
1. 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2.接着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 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的紧张一幕。
3. 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J面前,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1.除了从第3段和第4段知道《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具体内容,从其他段落你对《清明上河图》还增加了哪些新的了解?
①了解到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了解到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了解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四、内容整合
2.请梳理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1段,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
第2段,介绍画的作者;
第3、4段,介绍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
第5段,介绍画卷的艺术特点及历史价值。
变式练习:下面是重新组织的内容顺序,请将其恢复到原文的顺序,并说说课文这样安排顺序的理由。
(1)介绍画卷艺术特点及历史价值。
(2)介绍画卷描绘的内容。
(3)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4)介绍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
原文介绍顺序为(4) (3) (2) (1);
这样安排顺序的理由是:时代背景决定画的特点与风格,所以先写时代背景;作者生活在时代背景下,有了作者才有画的创作,所以,作者介绍安排在时代背景之后,绘画内容之前。绘画内容和艺术特点相比,前者是外在的,人人可以感受的,后者则较为内在,须专家才有认识,所以先写前者后写后者采取的是从外在到内在的逻辑顺序。
(4) (3) (2) (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假象和隐忧情绪。
2.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取决于说明意图的需要。
宋代以前,中国传统城市大多是各朝代的统治中心或军事重镇。从字义上来分析,“坊”与“市”是两个概念。坊,又叫里,或称坊里,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单位。唐人苏鄂在《苏氏演义》中指出:“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市”则为商品交换的场所。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一、读出疑问
我们了解到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些新知识。再读课文,看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1.“坊与市的严格界限”是怎么回事?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题跋,一般乃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词,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金代张著在《清明上河图》有题跋内容。
2.“据张著题跋”是什么意思?
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画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3.文章主要介绍《清明上河图》呈现的繁华盛况,文章为什么以“梦回繁华”为题?
这节文字告诉我们:在两宋交替之际,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南逃至江南,在随赵构南渡的北宋移民眼中,《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繁华景象只是个梦,一个去不复返的梦。
链接:等到北宋灭亡之后,汴梁更是成为南渡的王公大臣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孟元老心中念念不忘的东京城,到晚 上就灯火辉煌,长廊上数百名浓妆妓女等候着酒客的呼唤,衣着华丽看上去犹如神仙(《东京梦华录》)。从这些文人的记载来看,千载之前的东京城是如此繁华昌盛,简直可谓是天上人间,说汴梁看门卒活得都远胜当时的欧洲的王候恐怕也不为过。如果当时大宋的土地上处处都如东京这样,那宋朝将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古代最繁华的盛世。
第4段总说画作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注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紧接着说“整个长卷犹如一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人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尼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是在暗示这繁华里暗藏着紧张的局面。
二、 批注释疑
追问:“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 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作者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请细读第4段和第5段,仿照示例作批注。
批注示例:
1.第4段写“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这一片繁忙中的“逆水行驶”和“沉重的粮包”似乎在说不堪重负。
2.第4段接下来一句“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写拱桥结构精美、宛如飞虹的同时,又说这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其实是在说这桥在精美的表面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3.“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暖一顾。这紧张的一幕, 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这里直接说船过虹桥是紧张的一幕。紧张表现在眼看船要触桥时,才手忙脚乱放桅杆,局面紧张大有一触即发的危险。
链接:北宋人在清明节喜欢到河上观水赏鱼,图中拱桥两侧聚集大批人群,可眼下的情景看实让人大吃惊:几个纤夫埋头拉纤却忘了招呼船工放下桅杆,导致桅杆即将撞上拱桥!险情将至,拱桥上下行人大声呼救,纤夫闻声松开绳索,船工放下桅杆,船顶上的船夫奋力用长杆顶住桥梁....此时桥上文官与武官因轿马之争,仍各使其势互不相让,桥上桥下险情成为全卷高潮。
小结:透过第4段和第5段极力描摹繁华胜景的文字,实则隐藏着危机四伏的信号。所以《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繁华景象只是一个梦, 不仅是个去不复返的梦,而且也是一个假象丛生的幻梦。在和平时期,北宋朝廷每天都从乡下搜刮大量财物,通过漕运送到东京,一方面是为了供养东京庞大的人口和军队,另一方面也是 釜底抽薪,让地方在经济上失去和中央叫板的能力。可想而知,这样一个集全国之力打造出来的东京城,当然会是个让人艳羡不已的超级繁华大都市。但这种盛况是以地方经济活力不足,民生凋敝为代价的畸形繁华。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大宋首都虚假的繁华,表达的是他作为一介文人的忧国情怀。
三、辨体理法
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依据何在?
说明文。依据画作呈现的内容,有条不紊地说明《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并以审视的眼光,暴露繁华背后的假象。
1. 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准确介绍画作纵高和横长,说明了画作长卷能表现繁华的特点。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人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此句将图画比作乐章,突出画面内容繁华而又紧张的特点。
3.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具体描绘画面细节,使读者对画面呈现内容有画面感。
根据说明目的,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
列数字
打比方
摹状貌
4.《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人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肉饼”“正店七十二 ……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 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文章举《东京梦华录》内容为例,说明《清明上河图》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文章从时代背景写起,介绍作者情况,细致描绘《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主要内容,最后一段说:“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 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在作者眼中,《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景象,具有虚假和紧张的特点,预示着北宋王朝大厦将倾的危机。所以说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 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四、反馈总结
所以,“梦回繁华”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个层面是梦中回繁华,是南渡的北宋遗民对汴梁过往繁华的回顾与眷恋;第二个层面是繁华总归梦,作者在描绘画作呈现繁华的同时,引导我们审视繁华背后隐藏的假象和危机,留下无尽的回味。
总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