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孟子》三章 3课时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孟子》三章 3课时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5 19:3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孟子三章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上
22 孟子三章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富贵不能淫》
第三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积累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2.指导学生朗读,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论述思路。
3. 微积累,微写作,延伸拓展,感悟人生。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个读,自我正音、把握节奏。
点读,评价朗读、落实重点语句朗读。
齐读,深度落实重点语句朗读。
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一、自由读 理解文意
(1)找出文中一个通假字。(畔)
(2)找出文中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之 利)
(3)找出文中三个词类活用用法的词语。(域 固 威)
(4)找出文中七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然而 城 池 委 国 去 亲戚)
2.寻读, 整理重点词语






然而





亲戚
3. 译读,理解文章句意
小组合作学习,一人翻译,三人辨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1.自由成诵
二、情景读 读出语言特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如使用双重否定句的排比句,语气强烈,气势非凡,增强文章论述力度。
2. 互读,发现句式特点
排比句、对比句、双重否定句,句式以骈句为主。
排比
对比
双重否定
骈句
3. 评读,感悟句式作用
1.自读,找出能作为观点句的两句话。
三、指导读 读懂观点思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寻读,找出支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依据。
(1)全文读出两层,说说你的理由。
(2)第一部分读出三层,说说你的理由。
(3)第二部分读出三层,说说你的理由。
(4) 说说“人和”与“得道”之间关系。
3.评读,读出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变读,读出论述思路。
(先战争后治国)
(总分总)
(总分总)
1.请写出能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件事例。
四、感悟读微表达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背诵《富贵不能淫》全文。
2.理解“妾妇之道” 和“大丈夫”的内涵。
3.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1.我所了解的孟子:说说孟子生活的时代、名字号、思想主张、后世评价、作品及风格等。
2.我所知道的战国时代。
3.我所了解的纵横家:说说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一、积累展示
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主张“民贵君轻”“仁政”“王道”等思想。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战国时代特点: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他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1.找出文中两个表反问语气的词。(岂 焉)
2.找出文中三个一词多义的词语。(之 戒 正)
3.找出文中三个比喻意义的词语。(广居 正位 大道)
4.找出文中四个词类活用的词语。(冠 淫 移 屈)
5.找出文中四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安居 熄 是 由)
二、寻读,自主积累字词





广居
正位
大道




安居



1.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说出文本谈论话题。
(1)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2)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3)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例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自读,弄清文本谈论话题。
三、说读,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1:从景春话语中,可以看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a.态度是敬仰、崇拜、羡慕。
b.从“岂”“诚”可以看出;从对公孙行、张仪能力夸张性的描:“一 怒”“惧”“安居”“熄”也可以看出。
c. 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提示2: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为后文孟子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2.辨析读,读出人物精神,说出文本论证思路。
(1)朗读第1段,读出人物的态度、思想,说出首段作用。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驳)
“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立)
(2)朗读第2段,读出文本层次、作者观点,说出反驳思路。
提示1:读出两层分界,说出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提示2:读出“妾妇之道”的内涵,说出类比之法。
资料助读:
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行。
第一层,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
第二层,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提示3:读出“大丈夫”层次,说出全文的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观点,又提出自己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提示4:读出两种语气,说出作者的态度。
朗读指导1:孟子反驳景春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分别起什么作用?
四、问难,当堂背诵全文
前者是导人,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
“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 因此放置最后。
朗读指导2: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自清: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最后饿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比干忠谏,惨遭剖心;荆轲刺秦,易水悲歌。
苏武牧羊,不失汉心;林则徐销烟,四海扬眉。
五、拓展,开阔视野
古今中外,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大丈夫”?试采用人物+事例,或人物+名言(诗句)来积累。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要掌握的常见文言词语。
2.领会人处于困境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3.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积累重要的名言警句。
一、读通,读准字音节奏
泛读,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点读,评价朗读、落实重点语句读。
齐读,指导落实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人则无法家拂士(同“弼", 辅佐,辅弼)
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2)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二、读懂,抢答字词句
同“增”,增加
同“弼", 辅佐,辅弼
同“横”,梗塞、不顺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3) 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缺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给)
征于色(在)
而:而后作(连词,表承接,不译)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不译)
2.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并列,不译
1. 寻读,找出支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依据
生于忧患: (1) 舜发于畎亩……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死于安乐: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读深,理会重点难点
(1)读出两层,说说你的理由。
(2)读出三层,说说你的理由。
(3)读出四层,说说你的理由。
紧扣文本论证思路,先从个人角度谈“生于忧患”,然后从国家角度论述“死于安乐”,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个人角度论述“生于忧患”,由特殊事例到普遍规律,关注角度先是客观条件,然后是主观条件。
2. 变读,读出论述思路。
“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列举了六个人物事例——举例论证。
“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入”“出”对比—— 正反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句,“生”与“死”、“忧患”与“安乐”对比——正反对比论证。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句、“人恒过”句,表达方式是议论——道理论证。
3.评读,读出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1)“畎亩、版筑、鱼盐、士、海、市”,点明人物境遇一出生卑微。“发”五“举”,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四、读透,入文入境入世
1.读第1句,读出人物境遇词,说说你的感悟,并列举类似事例。
(2)由普通人转化为大人物,远远不止一个,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人皆可成功;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铺陈排比,形成一种不凡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3)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四岁丧父苦学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编写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有《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编著了《兵法》。
(1)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周幽王沉溺于酒色,不理国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候,最终亡国:刘禅兵败被俘,在魏国心安理得地过着享乐生活,乐不思蜀,导致蜀国灭亡。
2.读第4句,读出孟子之忧,说说历史上典型事例。
提示:依据文本论证思路,先从个人角度谈“生于忧患”,然后从国家角度论述“死于安乐”,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中个人角度论述“生于忧患”,由特殊事例到普遍规律,关注角度先是客观条件,后是主观条件。
五、读熟,当堂背诵全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