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五首 4课时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 诗词五首 4课时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5 19:3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诗词五首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上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饮酒》其五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3. 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听读,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3.展读(点名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二、读出“悠然”诗韵
1. 悠然赏美景
(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合读诗的感受,为这些景物配一个合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
(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
(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
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三、品读“悠然”真意
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
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 的关系。
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到彭泽当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如不满载而归,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2.悠然品真情
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四、感悟“悠然”人生
1. 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
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微雨、好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故园的景物都是那样的恬静优美;种豆、理荒秽、酌春酒、摘园中蔬又是那样的怡然自得。“真意”,就是远离了世俗、名利,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就是要隐居田园,热爱田园,坚守本性。
诗人沉醉田园,视之为归宿。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心灵归宿。“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至情言语即无声”,内心涌起的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种悠然脱俗的境界。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为何“欲辨已忘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3.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是劳累辛苦的,他内心也有过挣扎。他原本可以生活得舒适些,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违背自己的内心,比忍饥挨饿更让他痛苦。陶渊明归隐田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在为后人留下流传百世的诗文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陶渊明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无一字不清真” 的不朽诗篇,用一生去慢慢品味他心灵的悠然!
五、结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春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中融情于景等艺术手法。
2.深入理解本诗,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扩展了解杜甫其人及其他相关诗歌。
1. 简介作者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从这副对联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
2.简介背景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繁华的长安城几乎被践踏成一片废墟。 756年七月,杜甫投奔朝廷,渴望大有所为,却被叛军抓住,困居长安。此时,国家动荡不安,家人生死未下。第二年四月,他才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一、导入,与诗人相遇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注意语速、节奏、重音和情感。
3.点生配乐朗读。
4.全班配乐齐读。
二、读诗韵,与诗人同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三、赏诗情,与诗人同忧
1.赏析春之所望
(1)题目是“春望”,那作者都望到了什么?请你用第一人称描绘画面
远景:山河城郭 中景:荒草残木 近景:春花飞鸟 特写:稀疏白发
山河城郭
荒草残木
春花飞鸟
稀疏白发
(2)与昔日长安城对比
破:满目疮痍之态已跃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深:草茂人稀,物是人非,叫人满怀凄然。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搔: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2.赏析春之所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忧国伤时,念家悲已)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拓展阅读《月夜》,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已。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
四、悟诗魂,与诗人相知
1.感悟诗人一片赤诚
(1)比较阅读《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请找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闻一多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2)背诵自己知道的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他也曾一腔豪气,满怀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曾珍惜友情,情深义重,“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也曾泣血为诗,坚定执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也曾热爱春光、诗情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千年文化中最瑰丽最庄严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对他的赞美,他当之无愧。他为我们树起的是文学的丰碑,也是人格的丰碑。
2.感受诗人多样情怀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背诵《春望》。
五、结语
第三课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艺术特色。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仕途失意,又愁苦多病,27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继承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人称之为“诗鬼”。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它究竟为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呢?
一、导入,了解“诗鬼”生平事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其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
1.齐读(读准字音)
2.自读(字正腔圆,朗朗上口,语速稍慢)。
3.竞读(读出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大多数节奏是“二二三”拍;强调:报君/黄金台上/意)。
二、读诗,感受铿锵韵律美
1.简介背景: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烽火连年。
2.朗读想象: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场景?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加上想象,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
三个场景:一个在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午夜,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三、赏诗,品析秾丽语言美
(1)读懂诗歌——赏色彩之美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战场血流成河,渗人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
红旗——红旗半卷,写乘夜奔袭之状。
(2)读懂诗歌——赏意象之奇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鼓角齐鸣,杀生干云,战争的残酷壮烈
秋色——雄浑壮烈之美。
易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壮。
3.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从“意象新奇、色彩浓艳”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情感)
2.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3.深情地诵读全诗。
4.全班齐背诗歌。(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音乐美)
四、悟诗,领略豪迈情感美
刚刚我们听到了战场上鼓角齐鸣杀声震天,看到了血流成河惨烈悲壮,感受到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报国,下面我们将走进另外一场战争,看看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呢?
一、导入
1.齐读(读准字音)。
2.自读(读出节奏)。
3.演读(把自己当作杜牧,读出重音,读出情感。第一、二句读出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心情的急切,第三、四句读出对周瑜的不屑和嘲讽)。
二、感受诗歌韵律
2.杜牧: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后人称“小杜”。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朋党交争,藩镇割据,大唐日益衰微。他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抑郁不得志。
三、感悟诗人情怀
1.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 周瑜+东风=二乔留吴
3.从后两句诗中找出一个减法算式和一个加法算式来体会写法及情感
“东风”除了实指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简而言之,就是机遇。
这首咏史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思,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二乔”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言外之意:
我(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我(杜牧)+机遇=大展身手
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盛情。愿我们执诗词之手,与诗词偕老。
四、结语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渔家傲》,品味诗词深邃内涵和优美韵味,培养想象能力。
2. 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理解词人的情感。
3.感受词中壮阔意境,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智者千多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传奇故事!而李清照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哪一首不不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呢?现在,就 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去领略其中的精彩。
一、导入
1.自读(读准字音)。
2.范读(注意语速,读出韵律美)。
3.齐读(读出豪迈气概)。
4.比读(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比赛)。
二、读梦——读出铿锵顿挫韵律
1.描绘美妙神奇意境。
三、品梦——赏析浪漫豪迈词作
冥想,“入定”,用心灵去看,加入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最能触动你的画面。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渔家傲》
(1)炼字:“接”“连”“转”“舞”“归”“嗟”。
(2)用典: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屈原 《离骚》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一《庄子 .逍遥游》
(3)浪漫主义风格:意境壮阔,想象丰富。
“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一梁启超
李清照后半生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只身漂泊江南,过着孤寂困窘的生活,她有着真实的感伤、真实的忧愁、真实的愤懑,但也有着执著的追求。她大胆想象,随鹏展翅,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因这份浪漫而增熠生辉。
四、释梦——感悟执著美好追求
词人欲归何处?为何要去海外仙山?词人通过这首词想表达什么情感?
“应是绿肥红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哪个是真实的李清照?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诗书官宦家庭,“自少年便有诗名”,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的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结婚后,夫妻二人把酒品画,分茶话诗,生活美满幸福。丈夫几次出仕于外,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靖康之难后,国破家亡,丈夫病逝,文物丧失,她的心境是如此的悲凉。“只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另一方面, 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投人到国家大事上,“欲将血泪寄山河,去酒东山一抔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五、梦醒——读懂传奇词宗一生
总结:
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诗词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 传奇的情感、传奇的人生。这节课我们只是了解这段传奇的开始,希望大家以本课为契机,继续追随她远逝却依然清晰的身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