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3
愚公移山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上
23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列子·汤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义,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
梳理故事,初识人物,感知重点形象特质。
(1)导语:“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你知道这首歌歌颂的人物是谁吗?
一、多维链接,拉开“移山”帷幕
1.
激趣导入
(2)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知识链接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庄之外的另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多用拟人、夸张、象征手法。
(1)放声朗读课文,疏解文意,遇到疑问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解或同桌互助解决。
二、指导诵读,夯实“移山”基础
1.自由诵读,疏通疑难字句。
(2)检查文言字词掌握情况。
A.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仞(rèn)
惩(chénɡ)龀(chèn)匮(kuì)
亡(wú)
厝(cuò)
rèn
chénɡ
chèn
kuì
wú
cuò
B.重点文言字词归类
通假字:始一反焉
反
同“返”
汝之不惠
惠
通“慧”
一词多义:年且九十
且:将近
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
以君之力
以:凭
亡以应
以:来
达于汉阴
于:到
告知于帝
于:向
古今异义:
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动植物皮上的丝状物
惩山北之塞
古义:
苦于
今义:处罚
“返”
“慧”
将近
况且
凭
来
到
向
草木
动植物皮上的附属物
苦于
处罚
子子孙孙无穷匱也(
):
。
甚矣,汝之不惠(
):
帝感其诚(
):
。
C.重点句子尝试翻译
判断句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倒装句
你太不聪明了!
被动句
天帝被他的诚意感动了。
(1)容易读错的地方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结合实例解说断句基本法则:主语和谓语部分的连接处;动词和宾语的连接处;中心词与其补语连接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
(3)再从文中任选句子试着读给同桌听,进步领悟断句法则
2.指导朗读,领悟句读之法
(1)分角色朗读全文:愚公、愚妻、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注意人物身份和说话的语气语调。
(2)对角色朗读中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朗读方法总结:重音和停顿、语气和语调,是根据文字的内容来决定的,基本方法有: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表示夸张、强调、反语等较为特殊的语气的地方应该加重、加高或延长。
3.分派角色演读,品味情感倾向
1.读文本填表格。
(1)结合课后练习题一,选读相关
文字,认识文中愚公以外的人物,感知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指名回答,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三、研讨品析,感知“移山”众人
人
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智叟
操蛇之神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天帝
支持者:大部分家人、愚公妻子、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反对、害怕者:智叟、操蛇之神。
2.深刻认识智叟
(1)根据态度将众人归类
大部分家人、愚公妻子、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智叟、操蛇之神
他的个人意见有一定的道理,
愚公移山之举在他看来的确面临重大现实困难,但他的错误也很明显,因为他是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没有认识到事物其实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2)思考下面问题并回答。
智叟的个人意见有道理吗?他的看法错误又在何处?
(3)小结本课时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精准阅读来解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感受愚公难能可贵的精神。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寓言主题,学习民族文化精髓。
1.复习导入
(1)检查几处语句的朗读
(2)本节课主要任务:品鉴人物、领悟寓意
一、三番思量,品鉴愚公之“愚”
2.
首虑目标任务
(1)寻找原文内容作答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目标如何?他要移走的山是什么样的山?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太行、王屋二山,百里,高万仞”。
(2)愚公虽有坚定的信心,却也实实在在面临着巨大的工程总量压力
(1)带着问题跳读文本,寻找问题答案
宏大的工程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撑,愚公所能倚仗的人工和器械都有些什么呢?
3.再量人力物力
(2)进一步明确:
壮劳力三人,一九旬老翁,一换牙小孩,
所使用的工具为只能“叩”“垦”之具,运输土石靠“箕畚”,要移走王屋、太行二山,看起来的确像天方夜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叩石悬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带问题寻读,然后回答。
挖出的土石需要地方堆放,愚公家人想到的地点在哪?这个地方离愚公家远近如何?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路程太遥远,这样下去,移山真的像是疯人的梦呓,但愚公移山的举动真的愚不可及吗?他又凭借什么坚信移山目的能达到?
首先,愚公有坚定的信念——吾与汝毕力平险”;其次,愚公更有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的发展眼光“秒杀”智叟,原来他是大智若愚,他才是真正的“智”叟。
4.三思地点行程
愚公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表明自己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的疑虑。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厉责备:“我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了。
二、两相比较,昭示智叟之“智”
1.愚公妻与智叟之比
(1)选读文中两处对愚公移山提出质疑的文字,比较人物的真实内心
智叟和愚公妻的话,句式上相似,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2)愚公之妻,赞成移山,关心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智叟,不赞成移
山,处处语含讥诮。认为愚公实在是自不量力,愚不可及。
(1)朗读第3段,品读二人的语言深意,感受人的思想差异
智叟看到了愚公的什么弱点?愚公则考虑到哪些可倚仗的条件?评价二人的思维方式。
智叟:“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他看到的是愚公“残年余力”“山高万仞”。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他看到的是自己“子又生孙,孙又有子”,子孙无限,山却不会增长。
智叟:鼠目寸光,用静止眼光看待事物,愚公:大智若愚,用发展眼光看待事物,因此,同一事物,
在他们眼里截然相反。
2.愚公与智叟论战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天帝被愚公精神感动,出手相助,达成愚公心愿。
(2)齐读结尾,用移山的结果来验证二人的论断谁是正确的
寓言的结尾如何安排?这样安排合理吗?
这样安排,虽有虚幻(借助神力达到目的),却也符合寓言的体裁特点,切实验证了智叟真愚和愚公真智。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3)归纳本文的寓意
(1)创设情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举行,愚公当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作为该活动推举委员会的一员,
请你为愚公写则颁奖词。
(2)写作和交流,并在全班展示成果
三、一
场颁奖,夸赞愚公之“伟”
1.语文活动,拓展文本
他已是90岁高龄,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搬家,但他还想的是大山给所有人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造福了多少子孙后代,他用他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无论在种种赞誉和表彰中,或是在种种质疑和非议中,他都一如既往。以自己的顽强与坚毅战胜了自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向我们展现了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他带领子孙赢得了难得的胜利,而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移走了两座大山,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人生坚毅顽强的生活态度融入到移山事业中,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移山的艰难,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坚持的魅力,他希望他的子子孙孙和他一样,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这种坚定出自内心,也因此更加动人。
小结全文的学习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结束课文学习。
2.归纳总结,结束全课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