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
1.指名朗读下面的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些句子的特点。
上哪儿找啊,你?
农民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愁眉苦脸的清理着破烂的东西。
味道怎么样,你觉得?
“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让我们爱吧,为了今天和明天。
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2.?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不仅现代汉语有倒装句,文言文中更是常见。
3.?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中心词“主─[状]
─谓─
(定)中心词─“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二、合作探究
(一)宾语前置句
1.指名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句子的特点: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宾语都前置。
小结: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随堂练习。
2.指名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句子的特点:都是否定句;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宾语都前置。
小结: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随堂练习。
3.指名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无乃尔是过矣?
④唯利是图。
小结: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随堂练习。
4.指名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何以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小结:规律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5.总结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二)定语后置句
1.指名翻译下列句子,学生概括定语后置的规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在学生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小结:在文言文中,修饰性定语(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大多后置。有以下几种方式:
“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例: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例: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
“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吏二缚一人诣王;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随堂练习。
(三)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后置的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3)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例:火烈风猛,船往如箭。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2.?梳理归纳出状语后置的三种格式。
3.?随堂练习。
(四)主谓倒装句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
三、巩固提升
1.找出下文中的倒装句。??
陆某善言。有官妇素不言笑,官予金谓陆某曰:“汝言一字令妇笑,复言一字令妇骂。不成,则唯你是问。”陆某曰:“此事何难之有?”一日,
妇立于门前,一犬卧其侧,陆跪于犬前曰:“爹!”妇见之大笑,陆复仰首向妇曰:“娘!”妇闻之大骂。陆遂得金一。是时,郡人之知其事者莫不轻之。
2.翻译下列划横线句子。??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节选)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嵴涸,疏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未之有也,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