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2课时课件(共4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2课时课件(共4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6 18:57:23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二单元
第六课
藤野先生鲁迅
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一课时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鲁迅的纪念碑为什么建在仙台呢?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
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2)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作家作品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3)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写作背景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烂熳
绯红
颇冷
解剖
畸形
不逊
匿名
教诲
深恶痛疾
恶心
恶习
màn
fēi

pōu

xùn

huì

ě
è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4)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读读写写
yǎo(
)无消息
piē(
)见
发jì(

油光可jiàn(

jié(
)责
抑扬顿cuò(







记记背背
1.烂熳:
2.油光可鉴:
3.客死:
即“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文中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例句:这套家具由红木制成,油漆刷得均匀很上档次,油光可鉴,都可照见人影。
死在他乡异国。
4.不逊:
5.匿名:
6.诘责:
无礼。逊,谦逊。
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质问并责备。
诘责、责怪辨析
都有责备、埋怨的意思。
“诘责”还有质问的意思。
如:因为我平时的不逊和众多的托辞,老师严厉地诘责我。
而“责怪”无质问的意思。
如:我犯了个大错误,但是妈妈并没有责怪我
,只是嘱咐我要吸取教训,争取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
7.托辞:
8.杳无消息:
9.抑扬顿挫:
借口。
没有一点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例句:三叔离开家乡十年了,至今杳无消息,令人心忧啊。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例句:某科技公司最近推出了与人类似、用胶皮声带说话的机器人,声音抑扬顿挫,显得非常亲切。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正好遇到。
非常厌恶、痛恨。
例句:对于日本安倍政府不断美化侵略、为军国主义招魂的行径,我国广大民众无不深恶痛疾。
10.凄然:
11.适值:
12.深恶痛疾:
听读课文
听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助读题,绘制本文结构思路导图。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5)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合作交流】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些事件?
【合作交流】(1)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
(2)记叙的事件:①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②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③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④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生活?
【合作交流】因为鲁迅对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感到失望与厌恶,所以他决定离开东京,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也为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作铺垫。
4.阅读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合作交流】第6段: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治学严谨)。
第9段:穿衣服太模胡;忘记打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生活简朴)。
结论:初见藤野先生,作者从他的外貌和举止入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5.阅读11-23段,看看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藤野先生的,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合作交流】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3)关心实习——热情诚恳;(5)询问裹脚——求实精神。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6.鲁迅先生为什么选择学医?后来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合作交流】
他选择学医是想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后来选择“弃医从文”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7.说说本文在记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思想变化来贯穿全文的?
【合作交流】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出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无非”是“只不过,不外乎”的意思,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样”指下文中中国留学生的种种堕落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的愤懑和厌恶之情。第一句领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堕落、不求上进生活的描写,为后面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勾画批注)。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6)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实在标志极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合作交流】“标致极了”是反语,就是说反话,意为丑陋极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无情嘲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不愿与他们为伍的情感。
3.第1段中运用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
“盘”“油光可鉴”“扭几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精心摆弄辫子,不以为丑,反以为美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缺乏民族自尊,不思进取的清国留学生辛辣的讽刺。
4.前往仙台途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提到“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
【合作交流】“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看似闲笔,无关紧要,其实不然,这正反应了鲁迅的思想情感。“日暮里”取“日暮途穷”之意,有忧国忧民思想的鲁迅,自然对这样的汉字十分敏感。而水户则是爱国者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至死不为清王朝效力,不愿意回到被异族侵占的故乡,鲁迅对他的这种精神十分敬
仰。记得这两个地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这也是鲁迅先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
5.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合作交流】“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的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6.“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7.“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中对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是不是偏离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合作交流】没有偏离。学生会干事的行为和日本学生欢呼“万
岁”,让鲁迅先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也反衬出藤野先生的博大胸襟,所以并未偏离。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换,一是时间上有先后,二是两件事情对鲁迅的刺激程度由浅到深,且“看电影(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触发点,所以不能调换。
8.“我”离开藤野先生,是撒了谎,怎么理解这个“谎话”?
【合作交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使鲁迅对自己的
“弃医”感到难以启齿,因为不愿意伤害藤野先生,所以只好说谎,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
9.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
【合作交流】
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得到学识,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而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和感激。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10.如何理解第37段中“他的对于我的……中国去”这句话的含义?
【合作交流】这是对藤野先生高尚品格的概括性评价。这里
“小”与“大”的区别,是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
的。“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比较“小”,当然意义并不小,表明他毫无民族偏见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造福人类,这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比较“大”,表明他对新的医学的热爱。段解:
此段从“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格。
11.鲁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力量的?
【合作交流】
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三是用自己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
【合作交流】首先,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来勾勒他们的形象。留辫子是服从清朝统治的标志之一,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
年,到日本后就剪掉了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进行了无情讽刺。
12.《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的清国留学生?
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显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也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
【合作交流】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人的愚昧和落后,他听到日本学生欢呼
“万岁”,“特别听得刺耳”,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而改变民众的精神,是“第一要著”。
所以他弃医,另寻救国的道路。“那时”即指在仙台看电影(幻灯片)事件发生的时候。“看电影(幻灯片)”受刺激是他改变主意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中国革命潮流对他也有影响。他放下解剖刀,拿起解剖灵魂的笔,走上了思想革命的战场。写“匿名信”及“看电影(幻灯片)”这两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
13.当初“我”到日本学医是为了救国,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第一件侧重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要使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民族衰落原因之一),说明改变民众精神的迫切
性。这两件事是作者弃医从文,告别藤野的直接原因。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合作交流】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溢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表达难点和表现手法。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7)
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合作交流】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这一环境的厌恶之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盘结辫子,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然而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愤懑的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无私关爱和热情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正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但是,他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青。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中心意思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8)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1.本文采用明暗两条线索。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先写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这为下文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接着就写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最后抒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暗线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爱国情感。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的否定,在仙台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对日本学生诬陷自己的抗
争,回国后在藤野先生的激励下写文章等,都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脉络。
反思本课学习,评析写作特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9)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2.精选材料,凸显人物。
文章注意精选材料从不同方面来表现中心人物——藤野先生。由于藤野先生是老师,作者选取的材料多从教育教学入手,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选取第一节课的印象和同学的介绍,表现藤野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则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的正直善良;时隔20年,作者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写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总结了藤野先生的高尚与伟大。
3.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本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深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
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
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
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读写迁移:白描
本文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人物简单勾勒几笔,就极为传神。作者没有过多渲染,就把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请你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下吧!(1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反思本课学习,总结写作技法,参加实践活动,读写迁移,拓展演练。
学习活动(10)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例文】她中等身材,短发,面相柔和,却又不乏职业的严肃气质;她没有年轻女人夺目的美丽,却有中年女人独有的沧桑和神韵;她眉宇之间透出的一份淡然与从容让她未精心修饰的脸上更显神采,她便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