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浙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对细胞膜的选择性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本内容主要包括扩散、渗透、物质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扩散的特点。
2.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3.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并概述原理。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分析细胞的吸水原理和探索细胞吸水的过程,初步学会探索细胞吸水原理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点:渗透作用的原理。
解决方法:教师由扩散提出渗透的概念,由学生自己分析、观察、讨论,归纳出渗透作用的原理。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学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
说教法
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运用示意图、模型、最好是结合动画的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运输功能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探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了接受学习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回忆验证活细胞具有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实验,从而引出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温故知新,使学生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讲授新课
◆教师拿出一瓶香水,在空中轻轻喷了一下。发问大家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同时演示在水中加入红墨水的实验,巩固知识。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扩散,符合了新课标中“理论联系实际”的 观点。
◆关于扩散的特点主要采用阅读和识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硫酸铜在水中扩散”现象。并在与教师的一问一答中归纳总结出扩散的特点:缓慢、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信息整合的能力。
◆渗透作用的原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若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又会回到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和接受学习想结合。
首先由教师引出渗透的概念,再播放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的动态视频,使学生对渗透有个初步的理解。接着引出渗透模型装置动态示意图,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1、如果把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还会发生渗透现象吗?2、如在装置内外放浓度相同的溶液,漏斗内的液面还会上升吗?以这样2个问题使学生明确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
◆探究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实验来回答书本上的讨论题目,以加强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强化知识的构建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以一则视频短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植物质壁分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为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范围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最后用资料收集形式让学生寻找扩散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让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二、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1、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
2、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的实验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2
教材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浙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扩散、渗透以及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对细胞膜的选择性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本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
(1)理解不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异同点。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并充分利用直观演示法和活动探究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学法
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同时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和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促进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分析、归纳出答案。
通过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讲授新课
◆.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若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又会回到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我主要创设了3个问题情境:
①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让学生分析甘油、脂肪酸等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与扩散作比较,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②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③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的原因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再在黑板上出示如下板书:让学生进行填补。
方式 比较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扩散 渗透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能量 不需要 需要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易化扩散需要) 需要
举例 O2、CO2等的跨膜运输 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关于数据图表的解读,主要采用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要求学生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
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对于胞吞胞吐的非跨膜运输方式,则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并结合动画呈现胞吞胞吐。让学生收集有关胞吞胞吐的实例,从而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