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壁和细胞膜

文档属性

名称 细胞壁和细胞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04 12:2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教材分析
细胞膜和细胞壁是浙教版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位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这也为后面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另外,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今后学习生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阐明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3.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能力目标
1.运用对照方法于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利用分析、综合、比较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能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从而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质膜结构模型,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探讨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认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激发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3.体验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说教法 直观演示法 活动探究法 集体讨论法 建立模型法
◆说学法 以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为主,同时穿插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用课前为他们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选择性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籽粒的胚着色情况为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利用探究性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讲授新课
细胞膜化学成分实验研究在教材中并没有涉及,但考虑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很重要。因此,我补充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得出结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的细胞膜最纯净。利用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
●质膜的结构和和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若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又会回到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3个探究情境:
①利用细胞膜研究的3个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从而认识到脂质和蛋白质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磷脂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存在。
②利用人鼠细胞为什么能够融合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说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③提供2个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体会磷脂可以运动,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
几个探究情景以问题串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分析、质疑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科学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起细胞膜结构和特点的知识体系,并加深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接着呈现桑格和尼克森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对于细胞膜功能的教学采用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细胞结构和功能香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最后让学生收集寻找有关植物细胞壁组成和生理作用的资料,让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最后剩2分钟动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以促进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以实现知识的同化。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 蛋白质(还有糖类)
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的结构 覆盖
蛋白质 镶嵌
贯穿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信息的接收和传递
成分:纤维素、果胶
细胞壁
功能:支持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