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浙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细胞呼吸与糖的氧化、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等。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线粒体、ATP以及初中科学能量的获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体如何通过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将糖类等有机物进行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学习了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类型之后,使学生对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知道生物体所需能量的来源与去路,认识到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性。为后续光合作用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同时本节知识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细胞呼吸就是糖的氧化
概述需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过程。
学会描述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2.能力目标:
学会围绕某一主线或某一载体展开某内容的学习,能够从整体的视角去认识事物
情感目标:
同科学对技术、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通过细胞能量代谢的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呼吸的定义,需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过程
2.教学难点:需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
教学方法
教法: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谈话法、目标驱动法。通过帮助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让学生说出细胞呼吸的定义,通过学习提纲的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图3—13阅读教材,然后说出每个阶段反应的场所、过程和结果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后则以这三个阶段为载体,进一步归纳出需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能量代谢的全过程。
学法:本节课在只带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了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同时结合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和阅读发、填图法。旨在促进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呼吸,并引导学生思考吸入的氧气的用途是什么?呼气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是怎么产生的?学生结合课本,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总结归纳出答案。
通过这样一个模拟活动,强化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知识从学生的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学生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同时,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引入,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关于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分类采用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学生根据课本和初中原有的知识进行回答,教师给予补充,并强调应注意地方。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需氧呼吸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若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又会回到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前发给学生一张需氧呼吸3阶段的填空练习,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3—13阅读教材,在10分钟内完成练习。启发学生采用图文结合法进行分组学习,让其中三组依次说出三个阶段发生过程、场所和结果,最后一组则说出三个阶段的联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了解学生的基础,同时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完全清楚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后,教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就是葡萄糖在体内“燃烧”过程,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以该问题供学生讨论,是学生树立将知识学以致用的观念。
◆最后利用资料收集
学生寻找有关细胞呼吸在生活中的应用,让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最后剩2分钟动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以促进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以实现知识的同化。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学习,学生对细胞呼吸的概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呼吸作用、呼吸、呼吸运动以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了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初中知识的完善和深化。由于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到很复杂的生化反应,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难理解。在教学时我们要遵循教学指导意见,对氧化还原反应、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等内容不做要求,而对细胞呼吸三个大概阶段的学习,我们采用图文结合法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图3—13阅读教材,然后说出每个阶段反应的场所、过程和结果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后则以这三个阶段为载体,进一步归纳出能量代谢的全过程、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以及细胞呼吸与燃烧的区别。细胞呼吸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浙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厌氧呼吸的概念、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的过程和场所、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这一节是继需氧呼吸之后,课本安排的另一细胞呼吸方式。由于有了需氧呼吸知识的铺垫,所以就厌氧呼吸过程的教学相对较简单,但如何在此基础上把握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正确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及其运用将又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所以本节内容实际是在需氧呼吸的基础上展开的层层相扣、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教学中也就有必要采取层层引导、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
本节内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和发酵工程等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关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厌氧呼吸的概念、概述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
②说明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③关注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和植物生理知识不足,加之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缺乏直观教具,学生对其理解困难。所以在学习时,我把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谈话法、列表比较法、目标驱动法。
学法:本节课在只带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了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同时结合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和阅读法、填图法。旨在促进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简单回顾:需氧呼吸过程与场所。(伴随学生回答多媒体逐步展示)
接着利用2个生活实例设问:1.苹果、梨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2.剧烈运动后上肢和下肢骨骼肌往往会产生什么感觉?引入厌氧呼吸的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厌氧呼吸的概念、场所、过程、物质和能量变化。
不求学生能够立马完整准确解决相关问题,只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提示模仿需氧呼吸的概念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厌氧呼吸的概念。进一步训练学生文字与图形的转换能力,在相互合作中构建出无氧呼吸过程和概念。
◆对于无氧呼吸的类型的教学采用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由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啤酒发酵和激烈运动后肌肉酸痛来进行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乙醇发酵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教材中“讨论”部分中的题目。培养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若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又会回到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尝试设计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比较表。各组学生自我分工,各抒己见设计出比较表,每组分派一位同学代表本组交流最后的设计结果,参照其他各组的设计结果,各组再分派一位同学提出本组的修改结果。让学生在合作和矫正的过程中系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突破难点,在表格的设计中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学和难点突破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主要通过教师举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概念,学以致用,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
◆最后利用资料收集
学生寻找有关细胞呼吸在生活中的应用,让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最后剩2分钟动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以促进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以实现知识的同化。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厌氧呼吸
1.概念
2.种类及过程: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酒精)+2CO2+2ATP
乳酸发酵C6H12O6 2C3H6O3(乳酸)+2ATP
二、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比较: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作业设计:
除常规的书面练习外可布置一道探究题目让学生课后讨论:给你一小杯酸奶,一大袋牛奶,保鲜膜,塑料纸杯若干,冰箱一台,白糖若干,如何制出大量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