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解读
主流思想是什么?
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一、百家争鸣(开始形成)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三教合流的结果)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批判和继承)
第一课
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以下诸子百家中,(
)属于儒家
①
孔子
②
老子
③
孟子
⑦韩非子
④墨子
⑤荀子
⑥庄子
①③⑤
考考你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趣味百家
“百家”泛指数量多;
什么是“百家争鸣”?
三教:儒、释、道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百家争鸣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士”阶层的活跃。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深化理解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⒉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
孟子
荀子
儒家学派
2014年曲阜
祭孔大典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庙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孔府
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没落贵族,生于春秋
以述为作,好古敏求
鲁国为官,志不得遂
周游列国,“丧家之狗”
“大成至圣文宣王”
生前如丧家之犬,死后获誉“至圣”,如何认识这样的反差?
材料1
材料2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颜渊》
材料3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孔子的贡献
(1)思想核心:“仁”
—“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德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人性论:“性相近也”
孔子的贡献
含义:西周时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周礼)
目的:
(协调人际关系)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讲学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局面
(5)整理出“六经”:《诗》《礼》
《书》《易》《乐》《春秋》
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人性论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仁”(核心):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民本思想:德治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儒家五经
孔子思想主张
天命观;重人事,远鬼神
性相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①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中央政权;
②当时诸侯兼并,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主张不符合需要。
史书记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
“民贵君轻”(民本)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价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性论:“性本善”
2、孟子的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荀子的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民本)
人性论:“性恶论”
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以礼制欲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同
异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孔子拜访老子后回到鲁国,众
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
得见乎?”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
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
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
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
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
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
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请教老子
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法则,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二、老庄之学
1、老子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
2、庄子
(1)道是最高的原则,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
自由的倾向。
(3)“齐物”。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
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三、法家思想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实践:
李悝
商鞅
理论:
①法、术、势
②道家思想
韩非子(集大成者)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
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②“参验法”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积极:
(1)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
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消极:“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墨家: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
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
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宗旨、
核心思想:
四、墨家的主张
(4)尚同
(5)节葬
(6)节用
(7)非乐
(8)非命
(9)尚力
百姓与天子上下一心?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音乐浪费时间资源,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否定儒家的天命思想,肯定人的个人努力
肯定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哲学思想:
(1)认识论:
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辨别知识的“三表法”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2)逻辑学:
提出了“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类”“故”“辩”的逻辑学概念;
②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社会效用
作用: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古为今用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韩非
战国
“仁”和“礼”;德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仁义”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课堂小结
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课堂演练:
C
2.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
)
A.都是官办????
B.都是私办????
C.官办为主私办为次?????
D.私办为主官办为次?
A
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4.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A
5、(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