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8 16: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1.字音
颁发(

仲裁(

遗嘱(

渗透(

联盟(

巨额(

卓有成效(

2.词语
颁发:
遗嘱:
建树:
联盟:
仲裁:
巨额:
字词
bān
zhòng
zhǔ
shèn
méng
é
zhuó
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成就;功绩。
指个人、集体或阶级的联合体。
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数量很大的(钱财)。
1.默读课文,把握这则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回答问题
2.这则消息的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
内容?结语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结语部分明确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
背景部分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并补充交代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1.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
这样安排?
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
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
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为了能更好
地突出中心,同时也为了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翔实程
度,所以要一一详举;而其他方面,如颁奖的机构、时间、
地点和资金来源等不是新闻的报道重点,只需简单交代清
楚即可。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本则新闻的中心。?
内容
2.文章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
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是否有必要?
为什么?
很有必要。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目的是让读者
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
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
说明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相分离的实际情况,一方
面充分显示了诺贝尔奖评定的严肃性、公正性,从而突出其
极高的可信度和极大的价值以及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更能激
励人们努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
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继续发挥重要
作用。?
1.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简析新闻用语准确的特点。
如“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发
现”强调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
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
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又如“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
有建树”,“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
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赏析
2.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基金,是希望后人沿
着他走过的科学研究道路继续前进,鼓励人们向科学高峰
努力攀登。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了诺贝尔对
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
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正因如此,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地点选在了诺贝尔的
出生地,颁奖时间定在了他逝世的时刻。人们正是用这种
方式来表达对诺贝尔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3.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
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这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医学的发展。时至今日,X射线还在安检、无损检测、工业探伤等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发现X射线
霍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迪南
和平
建立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
建立各国议会联盟
1.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如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得及时、真实、准确。又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颁奖机构、资金来源报道得清楚明白。再如第二段中,阐述每一位获奖者的成就时所用的“发现”“卓有成就”“颇有建树”“建立”等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2.材料翔实,行文缜密。
如第二段对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都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结尾又补充交代了诺贝尔奖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不但体现了报道的翔实,而且是对诺贝尔奖评定、管理、颁发严肃公平的有力证据,行文十分缜密。
写法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其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其本人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延伸
荣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两名外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创制抗疟新药而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海外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1946年移居美国,1962年加
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5年移居美国,1964
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他和伯顿·里克
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1962年移居美国,1974年加
入美国国籍。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
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返回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人。
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2008~2012年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美籍华人。1998年崔
琦与哥伦比亚大的施特默、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三人因发现
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
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高行健因为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
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中国导弹
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华裔化学家。他因和日裔美国科学
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
面做出突出成就而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
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
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
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
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
岁。
谢芳民:1933年出生于中国,祖籍安徽六安,意籍
华人。因“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
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与西蒙·范德梅尔共同获得198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
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了作者对诺
贝尔及获奖者为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的高度赞美。文中
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颁奖地点,还补充交
代了新闻背景,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还特别说明了
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
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
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结构
导语:交代时间、人物及报道的主要事实
首届诺贝
主体:详列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简明
尔奖颁发
结语: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及地点
及时
(标题)
背景:介绍奖金来源,交代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准确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