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创造出彪炳史册的烹饪技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饮食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古人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相协调,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后来,这种说法被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甚至不吃,达到辟谷的境界。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摘编自《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2018年12月“人民网”)
材料三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
000万。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接下来还要占领铁路系统。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吕氏春秋·本味》中,伊尹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烦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已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2018年2月“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区域文化,它在食源开发等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生活发生了巨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遗憾。
D.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伊尹则认为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
解析:A项,原句意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不是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B项,“只要……就……”的条件关系错误,应为“只有……才……”。D项,“孔子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伊尹则认为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错误,由材料三“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知,孔子认为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由“伊尹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可知,伊尹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答案:C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语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发展,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已经消失殆尽,农耕时代的食物只留下一个背影。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饭并不只是吃饭这么简单,它折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庭理念,以及对审美与礼节的需求。
D.如今一些年轻人“以外卖为天”,外卖行业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解析:“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已经消失殆尽”于文无据;且材料二说的是“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而不是“农耕时代的食物只留下一个背影”。
答案:B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4分)( )
A.《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我们应遵循这一饮食原则。
B.夏季容易使人烦躁不安、困乏无力,而绿茶有消暑清热、醒脑提神之效,故夏季饮茶首推绿茶。
C.冬季天气寒冷,人体热量消耗大,可适当多吃一些大豆、牛羊肉等高蛋白食物,增加抗寒能力。
D.在原始时期,人类“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现在人们逐渐养成了“一日三餐”的基本用餐习惯。
解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进食要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说要注意营养充足,膳食均衡。
答案:A
4.材料一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材料一是“总分总”的结构。题干问的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这就要概括其中“分”的内容。可先对材料进行分层,归纳概括每层的意思,然后组织语言形成答案。二、三、四段是答题区域,每段段首的语句即该段落的主要内容。
答案:①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②古代中国人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加工烹饪食物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③饮食要依循传统思想所设定的“阴阳五行”的世界模式。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怎样看待外卖这种饮食方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赞成外卖这一饮食方式,也可以不赞成,还可以辩证看待。答题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赞成可从“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口味丰富多样”“专业性强”“减轻家务负担”等方面说明理由,不赞成可从“削弱了传统饮食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导致人们对传统饮食的敬畏逐渐消失”等方面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外卖可以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口味丰富多样,专业性强,能减轻家务负担。但它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削弱了传统饮食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导致人们对传统饮食的敬畏逐渐消失。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外卖这种饮食方式,要充分利用它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同时也不能忘却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要积极发扬其精神文化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夜
李小雨
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
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地,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十片绿色的月光
一百片绿色的月光,
在这样的夜晚,
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
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
讲述着热带的地方
绿的家乡……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写出鸟儿夜晚栖息的环境,同时刻画了鸟儿的动作。
B.“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以轻微声响烘托夜的静谧,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在这样的夜晚,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由眼前的美景转而描写人们的反应,写出了人们的不安。
D.作者精心选取“棕榈叶”“青椰子”“绿色的月光”等意象,描绘出南国海边夜色的另一个特点:充满绿色。
解析:“写出了人们的不安”错误,“荡漾、荡漾……”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被这夜色陶醉的感受。
答案:C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诗歌写鸟儿在睡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以鸟儿的“不安”与“抖动”反衬出夜晚的安静与宁谧。
B.诗歌描写椰子掉到海里,溅起的是片片绿色的月光,化抽象为形象,赋予月光以颜色、数量。
C.“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讲述着热带的地方/绿的家乡……”运用拟人,借轻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D.为了突出夜色的温馨、宁静、美丽,作者采用了长句与短句结合的方式,散文化的语言让节奏更舒缓。
解析:“借轻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错误,这里并非指作者的家乡。
答案:C
8.诗歌为什么用“隐隐的”“轻”来修饰雷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隐隐的”“轻”,突出听到的雷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与“天边”这一遥远的地点呼应,符合客观事实。
②更能衬托出夜晚的温馨与宁静,因为只有在幽静的夜晚才能听到轻微的声音。
9.有人说“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啰唆,不如简化为“无数绿色的月光”。请你驳斥这种观点,说说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由一片、到十片、再到一百片,写出了月光逐步扩大、时间不断推移流动的动态过程,简化后便只是一个静止的瞬间。②“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运用反复,既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也增强了抒情性,简化后则美感全无。③诗歌结尾表达的是对“绿的家乡”的赞美,而“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三次强调了“绿色”,且绿色越来越多,为主旨的表达做了充分的铺垫,简化后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贤其人,为宰相言,相以未尝识面为慊。执礼闻之曰:“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卒不往谒。历军器比部员外郎,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孟昌龄居郓质人屋,当赎不肯与,而请中旨夺之;内侍张佑董葺太庙,僭求赏:皆驳奏弗行。迁礼部侍郎。素与王黼善,黼尝置酒其第,夸示园池妓妾之盛,有骄色。执礼曰:“公为宰相,当与天下同忧乐。今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息,是岂歌舞宴乐时乎?”退又戒之以诗。黼愧怒。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执礼曰:“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钦宗立,改户部。方军兴,调度不足,执礼请以禁内钱隶有司,凡六宫廪给,皆由度支乃得下。尝有小黄门持中批诣部取钱,而封识不用玺,既悟其失,复取之。执礼奏审,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已而果然。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酋益怒,取其副杖之百。执礼等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死时,年四十九。高宗即位,诏赠通奉大夫、端明殿学士。议者以为薄,复加资政殿学士。
(选自《宋史·梅执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B.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C.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D.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解析:“为钱三百万者”修饰“茶券”,这里是定语后置,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项。“长”,长官;“贰”,副长官。二者都是名词,作并列主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
B.禁内,即宫内。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内。
C.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居住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D.士庶,即士人和庶民,泛指百姓。古时对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可分为四种:公、卿、士、庶。
解析:“六宫”泛指后妃。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梅执礼不媚权贵,守正不阿。有人把他推荐给宰相,但他不以为意,在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时,他驳回了孟昌龄、张佑等人的不合理请求。
B.梅执礼关心百姓,与天下同忧乐。在王黼置酒夸示自己园池妓妾时,他认为国家有难,不应歌舞宴乐,他还奏请减少滁州赋盐,滁州人很感激他。
C.梅执礼忠于职守。他主张宫内财务由相关部门管理,小黄门取钱的封识没有用玺,他奏明皇上,以刑杖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那位小黄门。
D.梅执礼不畏金人,舍生取义。他劝帝亲征,帝都失守,金人以天子为人质勒索金帛,他和同僚商量后没有答应,最后被金人残忍杀害。
解析:“以刑杖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那位小黄门”错误,原文是“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即诏命责罚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那位黄门。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关键词“当”“倍”和句式“民何以堪”的翻译。(2)注意关键词“蒙尘”“致死”“不计”和句式“于金缯何有哉”的翻译。
答案:(1)这个郡还抵不上苏、杭的一个邑,但食盐赋税却是粟粮赋税的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
(2)天子遭受劫难,臣民甘愿献出生命,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
14.面对金人的勒索,梅执礼为什么拒绝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原文“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可知,梅执礼认为百姓贫困,不愿再增加百姓的负担。由“金人所欲无艺极”可知,梅执礼认为金人贪婪无度。
答案:①百姓生活困苦,难以凑出令金人满意的钱财。
②梅执礼认为金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满足一次,还会继续勒索。
【参考译文】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觉得他这个人很贤能,就向宰相进言(推举他),宰相因没有和他见过面而遗憾。梅执礼听到这件事后说:“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得到的东西,一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失去,我只需保持我自己的为人。”最终也不去拜谒(宰相)。历任军器比部员外郎,有位宫苑官吏把高达三百万钱的茶券拿来,声称是杨戬的旨意要急需领取。梅执礼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想揭发,比部长官副长官犹豫不敢,他就独自上奏,果然是诈骗。擢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孟昌龄在郓把房屋抵押给别人,应当赎回而不肯付赎金,并且请求下诏书夺回房屋;内侍张佑主持修葺太庙,弄虚作假求取奖赏:(这些)都因(梅执礼的)驳奏而没有实行。(梅执礼)升任礼部侍郎。(梅执礼)一向与王黼交好,王黼曾经在自己的宅第里摆酒,夸示繁多的园池妓妾,态度傲慢。梅执礼说:“您作为宰相,应当与天下同忧乐。现今方腊在吴地作恶,战祸未止,现在哪里是歌舞宴乐的时候呢?”退下后又用诗劝诫王黼。王黼恼羞成怒。第二年,调到滁州,当时盐赋出现亏额,滁州也苦于强行摊征税赋。梅执礼说:“这个郡还抵不上苏、杭的一个邑,但食盐赋税却是粟粮赋税的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请示朝廷,诏命减少二十万税赋,滁州人民都感激他。钦宗即位,(梅执礼)改任户部尚书。正值战争兴起,而赋税征调不足,梅执礼请求把宫内的钱拨给有关部门,凡是六宫的供给,全部经过度支才能下发。曾有位小黄门手持宫中的批件来到户部取钱,但封识上面没有盖玺印,觉察到有过错后,又回去重新盖章。梅执礼上奏审查,诏命责罚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那位黄门。金人围攻京都,梅执礼劝皇帝亲自征伐,而请求太上帝后、皇后、太子都出京避难,当权的大臣加以阻止。到失守时,金人用天子作为人质,要求索取数百上千万的金帛,说:“和议已签订,只要如数满足我们所要求的,就奉送天子还京。”梅执礼与同事同情百姓贫困,相互商量说:“金人的欲望没有限度,就是铜铁也不能给。”过去有怨仇的宦官告诉金帅说:“城中七百万户,所搜取的还不到百分之一,只许百姓用金银换取粟麦,百姓应当有愿意出钱的。”不久果然是这样。敌人的头目愤怒,斥责梅执礼,(梅执礼)回答道:“天子遭受劫难,臣民甘愿献出生命,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只见房屋空虚,没有东西拿来完成任务。”敌人的头目更加愤怒,把他的副官带上,并打了他们一百杖。梅执礼等人还为他们请命,不久被遣送还京,将到门口,把他喊下马来打死,并斩下他的首级示众,时间正是靖康二年二月。当天,天空昏暗,百姓都泣泪愤叹。死时,四十九岁。高宗即位后,下诏追封(梅执礼)为通奉大夫、端明殿学士。谏官认为还不够,又加官资政殿学士。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不怕细绵拉拢,不怕豆粒敲打,____①____。他用坚强去迎接生命的每一刻,释放自己的温暖和热血。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____②____,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1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拟人、比喻、对偶
B.拟人、比喻、排比
C.比喻、借代、排比
D.拟人、夸张、排比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B
16.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地舞弄身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式特点的能力。两句的不同之处在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的位置不同,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为了强调炊烟身姿的灵动美丽,“或上或下”等句置于句末有强调作用,也能使句子更有节奏感。
答案:①形式上:原文采用短句形式,句式灵活多变,音韵和谐,有节奏感。②内容上:将“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放在后面,更能突出炊烟缥缈、灵动、随风摇曳的姿态。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第①处是排比句式中的一句,形式上可以先确定“不怕……”,语义上从“细绵”到“豆粒”是递进,可以推出“倾盆”等词。第②处,由上下文可以推断描写的是积雪在炊烟的作用下慢慢融化,故补写的语句中应有“融化”等词。
答案:(示例)①不怕倾盆肆虐 ②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意思对即可)
18.下面是五种实用文体的部分摘录,每则中有一处表述不恰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①《时间的压力》(历史人物系列散文)近日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校广播站将为大家解读这部作品,敬请关注!(“好书推介”广播稿片段)
②李华同学于6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78元、饭卡、银行卡等,望失主到学校政教处找宋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③第三期节目因剪辑失误,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误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恳请广大观众认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
④学校决定于5月22日上午9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高三考前家长会邀请函)
⑤我来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梦在远方》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望不吝赐教。(留言便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如①作为广播稿,括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但广播时括号里的内容不读出来,故需要去掉括号;②招领启事中的金额不能写明,以防冒领;③注意致歉声明的措辞;④邀请函不能出现命令式的强硬措辞;⑤拜读,敬辞,此处谦敬误用。
答案:(示例)①“《时间的压力》(历史人物系列散文)”改为“历史人物系列散文《时间的压力》”;②“78元”改为“若干”;③“认可”改为“谅解”;④“不得”改为“请勿”;⑤“拜读”改为“阅读”。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出我国区块链发展的三个优势,每个优势均不超过12个字。(4分)
2017年、2018年我国公开的区块链专利数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第一。2019年上半年,我国公开的区块链专利数量为3
547项,已超2018年公开的全年专利总量2
435项。在我国,截至2019年上半年,区块链初创期项目融资轮次占比仍高达88.06%。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正在显现出理性。从2015年开始,中国区块链领域的战略投资的占比逐渐增加,从低于10%增长到2018年的24.38%。随着区块链政策的不断落地,行业发展的愈加成熟及教育资源的持续增加,我国区块链人才培养体系将会日趋完善,逐渐缓解供需失衡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注意根据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句分层概括。前两句为一层,根据“专利数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第一”和列举的专利数量可概括出“技术储备丰富”;第三至五句为一层,根据“项目融资轮次占比”“中国区块链领域的战略投资的占比逐渐增加”等可概括出“资本支持力度大”;最后一句为一层,根据“我国区块链人才培养体系将会日趋完善,逐渐缓解供需失衡的情况”等可概括出“人才供需失衡将得以缓解”。
答案:(示例)①技术储备丰富;②资本支持力度大;③人才供需失衡将得以缓解。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毛泽东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认为体育影响学习,再强壮的身体也不如有一个好的成绩;还有些同学虽然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更有些人看不起练习体育者,认为他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健康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加强体育锻炼,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材料作文题。任务是如何看待体育运动。材料首先以毛泽东的话引出话题——体育运动,并指出体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体育的看法及态度。分析材料信息及写作提示可知,行文时,一是要写出体育运动的意义,二是要批判错误对待体育的观点,三是要写出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希望与建议。
立意提示:①强身健体,保卫祖国;②锻炼身体,强化意志;③加强体育锻炼,从我做起。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①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
②体育竞赛之最绝妙处乃由于它只在手做,不在口说。——赫尔巴特
③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
④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柏拉图
⑤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蒂素
(2)事实素材。
①在东山小学堂读书时,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体育课,开始了正规的体育锻炼。这一时期的体育课主要以兵操为主,虽然内容单调枯燥,但是毛泽东上课却非常认真,一直坚持穿短装,即使冬季也很少穿棉袄或长袍。随着使命感的日益增强,毛泽东对身体的锻炼愈加重视,并把体魄锻炼、意志磨砺上升为人格塑造的前提。毛泽东认为,只有加强意志、勇气、体魄的艰苦锤炼,才能经受住社会实践的考验,在向理想目标奋进的征途中才不至于生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叹。
②巴拉克·奥巴马在中学期间是一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从高中到大学他一直参加各种篮球比赛。有一次,奥巴马赢得中西部艾奥瓦州首场预选胜利。那天早晨,奥巴马打了篮球。几天后,奥巴马在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预选中败给希拉里·克林顿。那天早晨,奥巴马只匆匆投了几次篮。后来,奥巴马赢得南卡罗来纳州预选,那天早晨他也打了篮球。奥巴马告诉媒体,从那以后,但凡举行预选投票,他那天早晨一定要打篮球。在高中校队比赛时,奥巴马身穿的是23号球衣,对此他本人曾开玩笑地说:“我比乔丹更早穿23号。”奥巴马在自己的竞选中打了一张体育牌,因此大多数NBA球星都站在了他这一边。而奥巴马最终成功当选,更是让NBA的黑人球星们有了进一步的政治意识。